標籤: 育苗
林務局推廣民間種植臺灣原生樹種,今年3月已公布首波百餘種具景觀、園藝及食藥用經濟價值的原生樹種名錄,由各林區管理處培育出其中41種、共4.26萬株種苗,即日起於「臺灣原生樹木種苗網」開放育苗業者採購,販售期間至明年2月24日止,種苗只收育苗成本價。
林務局推動森林永續經營利用,明年起,具生產性私有林地若遇到環境敏感及受保護動植物緩衝帶而遭受限制伐採,林農將可申請每公頃2萬元補償;並為兼顧林業產業振興與環境保護,林主修築或新設森林產業作業道,於造林地就近培育造林種苗,也有相關補助。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稻作剩餘資材循環利用,將稻殼給稻田作肥,增加稻田有機質,讓稻作的養分回歸稻田;並利用廢棄菇包混合米糠做成水稻育苗土,相較一般水稻育苗土,農業剩餘資材育苗土育秧不用添加肥料,稻秧發育更好。
110年嘉南地區1期稻作停灌救助措施,原規定育苗業者及水稻代耕業者,必須都具有相關協會或公會會員資格,但很多業者都沒加入,為了讓真正受影響業者獲得實質救助,農糧署修正為「沒加入的業者也能申請」。
種苗為產業發展的根本,種苗的健康與否,對單位面積產量、生產成本及收益影響甚鉅,臺灣草莓種苗生產現仍以農民自行培育為主,但因育苗期長且夏季高溫潮溼,更增加農民自行育苗的困難度。本文就草莓育苗繁殖方法及穴植管育苗技術進行說明,提供有意育苗及育種的農友參考。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建立「甘藷蔓苗越冬生產技術」,可將現行北部育苗受到低溫限制,每分地只有2千苗的產量,提高至每分地2萬至4萬苗,產量逾10倍以上,今年首度授權種苗業者、農民技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因此自日本引進省工機械,建立有機水稻自主育苗流程,育苗過程中「浸種催芽」時間可從7至10天縮短至2天,稻穀發芽率則可達9成,幫助農民穩定生產有機水稻栽培所需秧苗。
「只要夠專業,客戶摸黑都會找來!」陽昇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勝安甚少接受媒體採訪,公司甚至沒有官方網站。從事花卉種苗業超過30年的他,認為經營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市場,靠的是專業度,而花卉種苗事業的永續經營,他採取生產、代理與研發3路並進策略。
在蔬菜生產上,人力支出占生產成本一大部分,其中將菜苗定植到田間更是一項極為耗費人力的工作。為了改善相關作業流程、大幅提升效率,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花蓮場)研發了「多功能紙漿穴盤」,藉此可達到「育苗兼定植」的蔬菜種植模式,省時又省力。
為減少農業廢棄資材,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看準臺灣年使用1000萬片以上的塑膠穴盤,聯手民間企業興中紙業,研發全新「多功能紙漿穴盤」,結合育苗、定植,抑制雜草等三項功能。完成播種的穴盤可以整盤直接定植田間,不僅省去育苗工序,定植速度也快了15倍。而且原生紙漿的材料約30-40天就能在田間自然分解,降低環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