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原食雜學筆記:植物鹽?什麼都獵、什麼都吃,「牠」卻是禁忌?

說到原住民的飲食文化,大家似乎都知道一些,卻又不是那麼了解。像是烹飪不可或缺的鹽,住在山上的原住民該如何取得?原住民吃檳榔的歷史竟然長達數千年之久?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問題的解答,一窺島嶼上最資深住民的生活樣貌。

封面故事
融合多元族群,用食材定義臺灣味

巷弄中一株九芎矗立眼前,推開厚實木門,柳杉透過蒸氣技術展現柔軟線條,製成巢穴造型吧檯,被偌大玻璃窗灑進的陽光照得發亮。主廚郭庭瑋Wes開門見山的說:「我不是原住民,做的也不是原民料理,更不是法式餐廳,就是臺灣菜啊。」所有食材都是一步一腳印踏查,翻閱眾多典籍資料,親自嗅嘗滋味之後化為料理,透過餐點將臺灣多元族群食材,讓更多人了解認同。

農業技術
蜂花粉的收集與保存 養蜂產業的另一條經營路

花粉是蜜蜂食物中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幼蟲及初羽化成蜂的營養需求幾乎完全來自於花粉。鑑於花粉成分多元且均屬人類維持生命所需,人類早在古文明時代就開始食用蜂花粉。幾個世紀以來,蜂花粉普遍被認為具有藥用和促進健康的特性,許多研究已證實其醫療及保健價值。

封面故事
【國產香料大進擊】不只是配角!在地飄香的臺灣國產香料

由於國際化的原因,國家、民族的界線已越來越模糊,大家越來越可以接受彼此的飲食文化,甚至從接受到喜愛,各國的香料都可以在臺灣發現。

芭樂乾
封面故事
「我很喜歡有記憶點的食物設計,忙碌高壓的日常倚賴著保存食。」

始終認為,食物的身世,食物的親緣,倚賴的味道,與我們個人、家族、故鄉的生活質地和情感記憶深刻的交織在一起。

愛玉
封面故事
「時光,仿若讓食物有滋有味的魔法……歲歲代代一過,只要保存得當乾爽,即成了無上珍寶。」

大約小學五年級時,就體察了生命的無常,對「物」喜愛欣賞,唯從不眷戀、不收集也不收藏,不喜留影,凡走過的絕不留下痕跡,卻又特別嗜讀各類史,也偏好有歷史的種種事物。於食物,亦然。

新聞
吃過山上的鹽嗎?周末來「山村好物市集」嚐魯凱族植物鹽

海鹽、岩鹽不稀奇,你嚐過山上的鹽嗎?臺東縣達魯瑪克部落分布許多「羅氏鹽膚木」,果實鹹中帶酸,早期上山打獵不必帶鹽,摘下「羅氏鹽膚木」果實泡水釋出鹽份便可醃肉,但進口鹽興起後文化漸漸失傳。林務局偕臺灣味社會事業有限公司,和族人開發「山鹽藏」,以羅氏鹽膚木為基底,加入當地的咖啡、檸檬等,製成六種口味香料鹽,這週六日在華山大草原的「山村好物市集」就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