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病蟲害
可可(Theobroma cacao Linn.)是錦葵科可可樹屬的熱帶常綠小喬木,與咖啡及茶並列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作物。近年來由於檳榔產業逐漸凋零,農民遂將農地全區改種可可或於檳榔樹下兼作可可,以提升經濟效益,目前屏東地區可可栽培面積粗估超過200公頃。
歐洲法院在2018年1月18日向歐盟政府發表了文字聲明:現行的基改法規過於嚴格,並不適用於基因編輯技術的管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生產的作物與醫藥,應適當放寬其管理規範。這消息鼓舞了歐洲的農業科學家,畢竟歐盟始終以最嚴格的管制,規範基因改造作物的生產與商業應用,然而無形中也阻礙了基因編輯技術在產業的發展。
臺東縣為洛神葵主要產區,部分地區洛神葵植株出現輕微的黃化、簇葉等情形,在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近期監測調查之下,發現為二點小綠葉蟬所造成的菌質體病害。為避免病害繼續蔓延,臺東場也呼籲農友加強巡視田區,於二點小綠葉蟬族群尚未建立前採行適當防治措施,以減少損失。
不同菌種也建議分別於不同時間與部位施用,例如芽孢桿菌、鏈黴菌、木黴菌、蟲生真菌不宜相互混合使用,以免相互拮抗折損戰力。不宜混合抗生素、銅劑或部分殺菌劑,例如蘇力菌勿混和鹼性資材,否則易降低殺蟲效果。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生物防治資材均應於發病初期或害蟲發作時提早使用。
蘿蔔蚜蟲(Lipaphis pseudobrassicae)當心了!美國農業研究局(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ARS)與土耳其阿納多盧大學(Anadolu University)研究發現,許多土耳其藥用植物製成植物精油,加入生物殺蟲劑中使用,對蚜蟲具致命殺傷力。
土壤物理逆境常是造成作物受病蟲害影響的重要因子,因為無聲無息,又不易外顯於色,而常被大家無意間忽略,建議若遇到難處理的病蟲害問題,不妨往土壤一探究竟,或許會另有一片海闊天空。本文以3個田間案例,從作物生長關鍵因子來談常見的土壤狀態。
由於植物的萃取部位、方式以及穩定劑添加物的不同,常常直接影響到有效成分在製劑中的組成及含量,因此萃取方式的正確性以及穩定劑和乳化劑的選擇,皆是植物萃取物產品優劣的關鍵。
防檢局表示,這項計畫規範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洽詢地方農改場或植醫系所的資深專家協助就很容易上手,若有相關問題也歡迎農民直接撥打02-23431496,向防檢局的植物防疫組聯繫。
作物出現問題,一定是「病蟲害」引起的嗎?有時是因為土壤、營養或氣候 等其他因素所導致,因此談論作物異常時,改稱「作物健康診斷」更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