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

口述/楊秀珠 採訪/何嘉浩 攝影/謝佩穎


作物出現問題,一定是「病蟲害」引起的嗎?有時是因為土壤、營養或氣候 等其他因素所導致,因此談論作物異常時,改稱「作物健康診斷」更為貼切。

害物整合管理(IPM),是指改善環境、肥培管理,減少有害生物對農場經營 的影響,不只是噴灑農藥,而是改以增進作物健康的方式。農民採用 IPM,首 先要有診斷能力,思考種植時可能面臨哪些病蟲害?該如何預防?陪伴農民診 斷作物狀態時,應以農民角度來看待農場,實際走進田裡觀察病徵。

我有個診斷流程,逐步將環境、病害、蟲害等因子切開來談,並在田裡確認 是何者危害作物,再選擇合適的管理策略。近年,也將雜草納入害物,思考盡 量不使用除草劑的情形下,減少雜草對作物的影響。

 

關於農藥,精準使用才是關鍵。IPM 有兩個做法——作物異常時,整合各種方法處理問題;重視預防,減少問題發生的機會。農民擔心,不使用農藥真的能改善問題?心結得先打破。農業輔導人員是關鍵人物,以「老二哲學」服務 農民的精神出發,落實 IPM 絕非三言兩語能辦到,與農民耐心溝通,如果聽不懂,換個方式再談;農民快跌倒時,趕快拉一把。而不是以管理、指導的態度, 才能夠真正幫助農民。

政府談友善環境農業,應該先談如何友善農民,讓農民得以簡單易懂的方式, 了解 IPM 概念並能運用。必須透過持續陪伴及訓練,例如透過吉園圃轉型產銷 履歷,進入 IPM 及合理化施肥階段,下一步再追求無農藥殘留。

 

當農民懂得正確使用農藥,而不是依賴農藥,實際感受 IPM 對農場有所助益、 能真正解決問題,就會了解 IPM 的重要性。然而,這更需要消費者支持,了解 合理用藥是增進農產品安全,而不是聞藥色變。如何讓轉型 IPM 的農民增加收 益,才有機會鼓勵農民減少用藥,甚至達到未檢出、不使用農藥的境界,往永續農業的方向邁進。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3月號

關鍵字: IPM 病蟲害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