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學用落差, 建構農業產學合作藍圖──專訪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臺灣務農人口老化,亟需補充新血,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於 2017 年 9 月完成「首次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發現 62.3%學生願意務農,卻只有 23.9%學生以農林漁牧業作為工作第一志願,對此結果,技職教育最高主管機關教育部十分關注,教 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於 2018 年 2 月底接受豐年社專訪,暢談教育部正在執行或規劃的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農二代優先入學等多項農業教育方案。

豐年社於 2017 年結合高雄縣、屏東縣高職農校與農場等單位,組成高職農校策略聯盟,2018 年寒假開出 50 個產業實習名額,吸引超過 130 位學生報名, 林騰蛟以「眼睛為之一亮」形容媒合成果, 他認為,教育單位對農業不是那麼熟悉, 若有適當的平臺當媒人,可以幫助農校學生更為了解農業現場,增加未來投入農業工作意願。

「不只是南部學校,包含中部、北部農校都希望能有這樣的平臺、資源去做一些媒合。」林騰蛟允諾,教育部樂意一起與農政單位盤點資源,擴大此模式,教育部是各級學校的主管機關,豐年社這幾年試辦與媒合的經驗,可以提供教育部作為借鏡,未來教育部可以共同合辦,一起為培養農業人才努力。

除了產學媒合,教育部也推出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3+4 方案(「高級中等學 校加四技」縱向彈性銜接學制)等等,本文以問答方式呈現林騰蛟對農校教育的觀察與未來藍圖。

幫助高職農校學生認識產業, 提升從農意願 

問:豐年社 2018 年初舉辦「農業技職教育論壇」,次長出席時提到很多想法,包含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3+4 方案等, 次長能否針對這些方案裡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做詳細說明?

 

林騰蛟(以下簡稱林):高職農校與產業界的連結,可以針對學校學制做些補強, 我們過去一直在推動《產學攜手合作計 畫》,在高職農校部分,可以安排學生在校期間到產業界實習,銜接到科技大學、 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讓升學與就業能結合在一起,同時在高職階段與大學階段可以安排到產業界實習。

整個制度設計上,可以由科技大學、技術學院與高職合作,採用 3+2 方案,就 是高職 3 年再加二專 2 年;也可以採用 3+2+2,再加二技 2 年,取得學士學位;也可以採用3+4,就是高職3年再加大學4年;也可以採用 5+2,專科 5 年再加二技 2 年等學制。

招到的學生可能從國中畢業進入高職、 進入專科、進入技術學院,採用這樣的學制設計,來滿足學生升學與就業需求。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相較一般學制, 比較強調學生不只是知識學習,而是在高職階段與大學階段,有更多時間讓學生到產業界見習、實習,例如高三階段有一部 分時間到產業界實習。到大學、大專階段, 學生 1 週可能 3 天在校學習,3 ~ 4 天到 產業界見習。

以 3+4 為例,一般學生取得文憑時,主要在校學習,以農業類科來講,學生並沒有在農場或農業相關單位實習。《產學攜手合作計畫》3+4 方案,在校期間會被安排到產業界、農企業實習,畢業時會有比較豐富的農場實作經驗,之後就可以留在實習的產業單位或相關單位服務。

在大學、高職經過產業界實習,畢業之後留下來繼續務農的機會相對較高,因為對這個產業比較熟悉,而且累積了 3 ~ 4 年產業實習經驗,對這個產業有比較充分 的了解。

優先培養農二代就學從農 

問:2017 年豐年社進行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發現 62.3%學生不排斥從農,可是以農林漁牧業作為第一志願才 23.9%,中間落差快 4 成。請教次長您如何看這個結果?未來教育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可以怎麼合作,提高學生投入農業的人數?

林:很高興看到豐年社調查結果有 62.3 %學生未來有意願要從農,但只有 23.9% 學生以農林漁牧業作為第一志願,中間大概 4 成的落差顯示,學生在校時可能對農業有憧憬,但是對農業工作環境、待遇可能停留在傳統觀念。

另一方面,學生可能還不熟悉農業,所以也比較怯於進入農場或農企業等相關單位實習,所以怎麼樣在學校裡增強學生對於農業及農企業相關單位的了解,增強學生對這部分的信心,我想這是在教育制度上可以再做設計的。一方面可以從招生著手,二方面從課程與教學,增加見習、實習機會,加強學生對農企業的了解、提升從農的信心。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