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守備廣泛, 衛生管理與飼養管理缺一不可

口述/李滋泰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 整理/林君翰 圖片提供/謝佩穎

禽流感議題在臺灣延燒多年,近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業者一改過去露天放養方式, 轉型為非開放式或密閉式禽舍,不讓禽場內家禽與外界禽鳥接觸,以降低感染病原體的機率,此外也有許多專家學者進行現場勘查,觀察飼養業者實際遇到的問題,並提供相關建議。本文專訪具豐富現場輔導經驗的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李滋泰,以第一人稱方式呈現訪談摘要。

過去防疫觀念與生物安全概念相對薄弱,但隨著氣候變遷,病原體不再容易因為四季分明的關係而消滅,此外,在禽舍裡的病原體有繁殖、變異的可能性, 因此飼養業者不能再沿襲過往的飼養經驗,而忽略病原體產生問題的嚴重性。

從現場輔導的經驗來看,現今飼養業者已經慢慢意識到,相對良好的設備與管理方式對生物安全防疫有直接幫助,也知道讓動物吃得健康、在好的環境生長,就比較不容易生病,但往往礙於新式設備價格昂貴,而限制了投資意願。

衛生消毒面面俱到,禽舍病原體一把罩 

在衛生管理上,各家不同的消毒劑,有不同的稀釋或使用方式,部分飼養業者可能誤用稀釋倍數,或誤以為消毒劑濃度越高效果越佳,不僅浪費成本,還造成負面效果。此外,有些消毒劑在稀釋配製後應立即使用,或者禽舍替換使用不同種類消毒劑,消毒效果更佳,若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劑,易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

另外,飼養業者在禽舍進行噴灑消毒的過程裡,禽舍中的死角與縫隙須特別注意, 例如排水孔或牆縫容易被忽略。消毒前, 禽舍須清掃乾淨,並將禽舍淨空,不能連 同飼養使用的墊料一起消毒,在於消毒劑效用消失後,部分殘留墊料中的水分,可能導致墊料開始發霉,其中存在著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黴菌毒素,當動物啄食將造成健康疑慮。

採取統進統出飼養管理方式,才可能有較佳的消毒與清潔效果,但對於飼養部分禽種(如火雞)的飼養業者來說執行不易, 建議同棟禽舍不混養家禽,這樣即可同時替換同一禽舍的家禽,執行統進統出的消毒方式。若同棟還有飼養空間,尤其是平飼模式,仍建議不要混養不同階段或不同品種家禽,不能為了增加飼養量,就補充新的家禽,造成此棟禽舍同時有不同日齡的家禽,導致無法統進統出,可能造成生物安全上的防疫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