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化,「生物安全體系」全面管控風險

口述/李淑慧 採訪/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分所長

李淑慧

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博士,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分所長、中華民國獸醫病理學會常務理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家畜衛生試驗所生物研究組副研究員、家畜衛生試驗所疫學研究組研究員兼組長、家畜衛生試驗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專長為獸醫病理學、 牧場生物安全規劃、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2015 年,全球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臺灣也淪陷,9 成鵝隻遭到撲殺,重創養鵝產業,至今都還未恢復元氣。這場號稱臺灣史上最嚴重的禽流感疫情, 有別以往造成雞隻暴斃,此次連對病毒感受性較弱的鵝都大量死亡,顯見病毒已經出現變異。

時間再往回推,1997 年臺灣發現口蹄疫病毒,短短 4 個月,全臺灣共撲殺了 3 成豬隻,共 3,850,746 頭,原先外銷日本創造 5 百億元產值,因為被列為口蹄疫疫區國而全面中斷,20 多年過去了,至今仍無法恢復出口。

為了因應日新月異的病毒,國際上早已不斷提倡動植物「生物安全」 (Biosecurity),即透過各種防疫措施,阻止病原入侵。人、車、動物是 3 個重要外來風險,要落實生物安全體系,除了在硬體設施上隔絕可能汙染源,軟體 管理也是一大重點。 基本工夫包括人、車進出管控、消毒,設置適當動線避免交叉汙染;取得安全種原和可靠資材;建立生產紀錄,透過數據和日常經驗,監測並分析動植物 有無異狀。小從家禽畜牧場,大至整條產業鏈,都是生物安全的範圍。

全球最大家禽出口國巴西,靠著嚴密的生物安全和病毒監測系統,外銷雞肉超過 150 國,占世界雞肉供應量 40%;鄰近的泰國則是因地制宜,為不同規模的養雞場設定生物安全準則,成功從禽流感疫情中浴火重生,這些寶貴經驗足以成為臺灣借鏡。

生物安全不是一蹴可幾,也沒有一套通用版本,並不是砸大錢、蓋密閉式家禽畜牧場,就能確保動物或作物安全,重點是了解自己的飼養栽培模式,找出 容易受到病菌入侵的高風險管控點,對症下藥,才能將錢和人力花在刀口上。

臺灣位在候鳥必經之路,國際觀光、貿易頻繁,船隻、飛機南來北往方便, 難以阻絕病毒入侵,學會保護自己的農場,就是保護整個產業,人人有責。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