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花蓮 × O’rip 生活旅人 – 漂流到花蓮生根的植人囝仔

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黃啟瑞,是竹簍和斗笠養大的孩子。父親家 在彰化員林,以剖竹篾編織成菜市場裝菜用的竹簍做為家業,由於當時竹簍屬 於消耗品而非工藝品,為了取得大量的素材,父親甚至還得遠到美濃旗山、南 投竹山、新北中永和等地砍竹子,再運回到彰化製作。

封面故事
臺南 × 有時甘杯 – 悠遊府城時光的自在茶人

轉進五妃街,還來不及找門牌,便被一片綠吸引,抬起頭,「有時甘杯」 就在眼前。在狹窄的城區中,店門口的綠地格外醒目,彷彿是要先替人們洗去 一身塵土,才能準備好好享受屋內的時光。

封面故事
臺北 × Campobag 團隊 – 穿梭在現代與傳統間的擺攤女孩

小麥是文創平臺「Campobag」的共同創辦人,她參與了臺灣早期創意 市集的萌芽,舉辦「擺攤人生」計畫,帶領過數百位創意工作者到國外參與市 集交流。

封面故事
柿汁裡的人生旋律 – 柿染藝師 田春蘭

田春蘭將染好的布披在工作區旁水泥空地的棉繩上,九降風呼呼捲起,一隻黑色的流浪狗親暱地黏著她左左右右的 步伐,有時又敏感地倏忽跳走,日光透過舞動的布形成斑斕的光束,照映在她的臉上。

封面故事
不斷找出土地養分的一朵花 – 鳳梨葉編織藝師 許玓維

2012 年,人稱「關廟一朵花」的許玓維成立了一朵花文創工作室, 希望從自身出發,藉由小小的改變,讓人們心中開出美麗的花朵。

封面故事
曾經消失的卻找回更多 – 香蕉絲藝師 嚴玉英

噶瑪蘭,原意為「平原上的人」,但此刻族人嚴玉英卻是面對著海洋,坐在山腳下的工坊裡。她與潘烏吉兩人一個 將香蕉絲片分線,另一個則用平結銜接頭尾。嘴裡聊著生活瑣事,偶爾有路過臺 11 線的旅客循線走進參觀,老人 家們點頭微笑卻手不停頓。這看似尋常風景的工坊片刻,卻蘊含著噶瑪蘭族百年來對抗顛簸流轉、決心傳承的心情。

封面故事
在需要的地方一直存在 – 苧麻編織藝師 阿布斯

「現在很多老人家都慢慢做不動了,記得的事也會隨她們離開。這幾年我為了學習編織,訪問很多耆老。他們告訴 我的不只是手藝怎麼做,還有許多過去的事,屬於我們的故事。

封面故事
折合又重疊一次的人生 – 藺草編織藝師 劉彩雲

火車行駛過沿海一柱柱白色風車、駛過白沙屯,遠遠看見裸露古奇的火炎山,來到了秋冬掀起海風的苑裡小鎮。位 於山腳社區的藺草學會,每天有十幾位年過半百的苑裡阿嬤、阿姨們來此報到,用她們俐落厚實的雙手,以童年即 拾起的技藝走過時代,編織過無數張蓆墊與草帽,也編出苑裡藺草的響亮名號。

封面故事
打造尋常卻雋永的家用配件 – 檜木桶師 李老居

若可以搭乘時光機,離開充斥塑料的速成現代、回到從前,便可見到那時家中必備家具、家用品等,最常見的材質 是木材。木材質樸的色澤與淡淡的自然香氣,讓其成為那年代最尋常,卻也最雋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