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找出土地養分的一朵花 – 鳳梨葉編織藝師 許玓維

文/顏之群 攝影/林韋言

2012 年,人稱「關廟一朵花」的許玓維成立了一朵花文創工作室, 希望從自身出發,藉由小小的改變,讓人們心中開出美麗的花朵。

從土地長出來的花 

和許多年輕人一樣,許玓維高中畢業後就到外地求學,不過學的不是自己 一心嚮往的設計,而是民族文化學。十年過去,許玓維邊織布邊說:「結果繞 了一大圈,還是回到設計。」語氣中透露的不是無奈,而是堅定和自在。

就讀東華大學期間,由於經常走訪原民部落,她接觸到原住民的編織工 藝,包括構樹、黃藤、月桃等,都是取材的原料。同時,也認識了「植物染」, 並為此深深著迷,「我覺得自己可以製造出顏色,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許玓 維說。這段看似繞行的旅程,點點滴滴都成為灌溉這「一朵花」的養分。

愛畫畫的她,在某次放假期間,回家探視病中的阿公,沒想到,卻臨時被 找去幫社區的宋江陣「打面」(臺語讀做phah-b n,畫臉譜之意)。回到家後, 經許玓維詢問,才知道阿公小時候也參與過村裡的「囡仔宋江」,從小備受阿 公照顧的她,便想用自己的力量,為阿公留下些什麼。於是,她開始寫計畫申 請經費,希望把宋江陣臉譜保存下來,也開始與家鄉有了更多的連結。

大學畢業後,雖然曾到外地工作,但許玓維看到不少學長姐紛紛回到部落 貢獻所學,對家鄉也有許多想法的她,便決定回到臺南關廟的埤頭社區,全心推廣打面藝術。因此,在埤頭可以見到有些人家的門牌上,不僅畫了臉譜,連 扮演的角色、所持的兵器,都一目瞭然,更重要的,則是參與宋江陣的榮譽感。 這些專屬宋江陣成員的門牌,便是許玓維的傑作。此外,她還推動社區的「囡 仔宋江」和臉譜彩繪牆等,凝聚社區向心力,也展現在地特色。

另一種想像的鳳梨產業

在大學課堂中,許玓維得知臺灣在日本時代就會使用鳳梨纖維來製紙,製 成的宣紙,還送到日本供貴族使用。畫家張大千、姚夢谷在用過這種紙後,也 非常喜愛,還分別將它命名為「菠蘿宣」、「鳳髓箋」。許玓維也發現在清代時, 琅嶠卑南古道曾有鳳梨布的交易紀錄,這些歷史資料開啟了她對關廟鳳梨的更 多想像。

然而她著手開始研究鳳梨葉編織後才發現,國內相關的文獻、研究,幾乎 是一片空白,於是她只好自己上國外網站找資料、買書,許玓維笑說:「這也 算是一種複刻的方式吧。」與其說她要複刻鳳梨編織的相關產品,不如說,她 想複刻的是整個鳳梨編織的產業,自原料選取、製作流程到產品設計,全部從 零開始,讓人不禁好奇,這「一朵花」的根,到底有多強壯?

根要紮得穩,必須向各個方向拓展,許玓維運用過去的經驗,繼續寫企畫 申請經費,公家單位或私人企業都嘗試過,一開始也是四處碰壁,許玓維心想: 「大概是鳳梨葉編織太前衛了吧。」經過一年的努力,才總算突破乾旱,開始 有一些企業的零星支持。2016 年,以「花開的願望」為名的鳳梨纖維染織計畫, 終於獲得文化部經費挹注,「一朵花」總算含苞待放。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