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 O’rip 生活旅人 – 漂流到花蓮生根的植人囝仔

文/游婉琪 攝影/陳佩芸

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人黃啟瑞,是竹簍和斗笠養大的孩子。父親家 在彰化員林,以剖竹篾編織成菜市場裝菜用的竹簍做為家業,由於當時竹簍屬 於消耗品而非工藝品,為了取得大量的素材,父親甚至還得遠到美濃旗山、南 投竹山、新北中永和等地砍竹子,再運回到彰化製作。

在母親這一邊,則是利用孟宗竹的竹葉,經過精細的處理後編織成斗笠, 再加上繁複的熏蒸程序後才能販售。黃啟瑞回憶,農村時期的西部植物產業就 像是村落家庭工廠化過程,一個村落家庭就像是一座小型手工廠,累積了一定 數量後,就會固定出現買家進到村子裡收購整疊斗笠。

當天然物產被集中到單一村落裡頭大量集體生產,這樣的模式也慢慢發產 出所謂的「籮筐會」:擁有特定技術的人,一年一度前往籮筐會趕集,交換各 自的手工藝品。直到工業時代來臨,塑膠才漸漸取代了早年農村以植物編織的 生活器物。

從小跟著外婆長大的黃啟瑞,常常看著外婆和其他同輩的婆婆交換草藥知 識,透過各種草藥解決家人受皮肉傷、腸胃不良等症狀。讓他很早就開始對植 物產生興趣,甚至開始把背誦本草綱目當成興趣。對植物與部落的的熱情促使 他來到花蓮東華大學就讀後,以「巫術儀式、野菜、民族植物」作為研究所論 文主題,畢業後也陸續與林務局合作,寫了四、五本有關於民族植物的書。

來到 O’rip 工作後,黃啟瑞從去年開始陸續策劃多場「部落廚房旅行」活 動,參與者從認識部落開始走進各個角落的花蓮人廚房,從卓溪南安的布農族、 光復馬太鞍的阿美族、大同大禮部落的太魯閣族到新社噶瑪蘭族等。在族人帶 領下,參與採集植物、烹調、製作食器、到學習飲食倫理等過程。不僅吃進了 植物,也認識了植物,知道該如何對待不同的自然植物。「人如何去認知植物 的位置,植物又帶給你怎樣的力量?」這是黃啟瑞在他的「植人」生涯中,持 續思索的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