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傳統市場「有機」蔬菜是真是假? 消基會抽驗3件中有2件農藥超標

消基會去年8月間到傳統市場採樣攤商自行以立牌書寫「有機」或「有机」的蔬果,總計只採樣3件,3件樣品販售現場均未依法規展示「有機農產品或有機轉型期農產品驗證證書影本」,經農藥殘留檢驗有2件不合格,其中1件檢出7種農藥殘留不合格,超標倍數總和(危險指數和)達2017。

新聞
有機農產品無塑「裸賣」受罰?農業部:規範嚴避免混充 研擬對策估明年1月提出

近年國內有機栽培面積成長快速,也有愈來愈多消費者願意支持有機農產品,但當業者響應無塑環保,分裝販售有機農產品,供消費者以自備容器盛裝購買,卻可能觸法挨罰,立委洪申翰今(20)日質詢農業部,盼兩周內提出業者可遵循的辦法,農業部允諾若屬行政命令層次規範可處理,會盡速於明年1月公告實施。

有機甜豌豆
農業經營
深耕有機驗證知識 進修課程培育臺灣有機職人

2019年5月30日《有機農業促進法》及其子法正式施行,為臺灣有機農產品驗證體制帶來多元新氣象。為使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推展到消費市場或國際通路時,能兼顧有機完整性及優良品質,強化有機農產品在加工、分裝、流通階段有更明確而嚴謹的規範,是重要的面向之一。為了引導有機農產品經營者了解這些革新,有機驗證基準明定:「應指定特定製程管理人員,該人員應每年接受至少四小時或每三年接受至少十二小時有機產品相關操作訓練,並由該人員負責主要製程之管理業務,且驗證稽核時,該人員應全程參與。」為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指導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建構有機產品相關課程訓練藍圖,邀集有機農產品認證、驗證及食品衛生安全等領域專家設計專業課程,並透過培訓種子講師、線上實體授課及學員回饋互動等方式,使有機農產品相關人員不受國際間COVID-19疫情影響,持續精進學習。

新聞
有機友善耕作破1.65萬公頃 光這個合作社就貢獻近150公頃

農委會自2016年「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即設定2020年國內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達1.5萬公頃,往後每年增加10%、1,500公頃的成長目標。今年目標1.65萬公頃已提前達標,截至7月底,國內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已達1萬6,571公頃,已占國內農業耕地2.09%。

新聞
【尋味有機】承載永續價值 有機茶展現臺灣天賦

自從《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全臺有機及友善農業蓬勃發展,其中聞名世界的臺灣茶在有機農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0年更被訂為臺灣有機茶元年。而全臺有機茶區有許多分布於水源保護區及生態保育區,有機茶農們辛勤耕耘,透過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不僅傳承了茶業文化,更為在地生態打造了永續的發展環境。

農業經營
不只是活動體驗 食農教育是農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助力

每當食安議題浮上媒體版面,食農教育往往是大家思索如何解決問題的一個可能。
而在許多農食研究(Agro-Food Studies)的討論中,食農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現代社會人們對於食物,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疏離與陌生。

新聞
國內有機、友善耕作傲視亞太地區 創意影片呈現多元樣貌

農委會農糧署首屆「有機創意影片競賽」今(26)日舉行頒獎典禮,希望由創作者發揮創意,能將有機農業不同型態樣貌、生活感動製作成為短片,藉由影音、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強化國人對有機農業的認同感。

新聞
有機農業推動有成 8月正式突破1萬5千公頃

農委會積極推動國內擴大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去年5月30日《有機農業促進法》正式施行,農委會即訂下國內1.5萬公頃的目標,截至今年8月底,有機驗證面積達10,374公頃,友善耕作登錄面積4,646公頃,合計15,020公頃,成功達標。

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1】兼顧質與量的提升 穩健推動有機產業發展

《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立法,以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福祉與消費者權益,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為原則,在呼應國際有機3.0的倡議趨勢下,提供國內有志投入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領域之生產者穩定的政策支援體系。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執行長董時叡 多元行銷吸引更多主動的消費者,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努力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過去我們看有機農業,通常把重點放在農藥、化學物質殘留多少,但是農政機構一直努力為大眾把關慣行農的農藥殘留問題,料理界更會教導大家如何清除農藥,如果只談這些,無形中削減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其實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只於此,它的農法本身就對環境有很多好處,不僅減少汙染、碳排放,也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未來我們應該提出科學證據,並在教育這塊更加著力,加強理念的論述,才能讓更多的生產者、消費者「有感」,願意主動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