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保育類「短耳鴞」左翅低垂明顯有受傷情形,仍遭業者擺置供人攝影。(圖片提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
新聞
保育類「短耳鴞」受傷被擺拍 臺灣未有的「爪哇翡翠」涉走私 動社公布違法野鳥籠拍六大場所

近年坊間出現有業者透過非法獵捕、走私、圈養,提供各種鳥類供人「籠拍」,或是以食物「誘拍」、「巢拍」等影響鳥類及自然生態的行為來營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聯合媒體臥底調查2年,收集全臺6處非法拍鳥場所,今(8)日與立委林淑芬、律師詹順貴等召開記者會,要求檢調徹查、主管機關強化行政作為。

晚年的楊基炘先生。圖片來源/翻攝自自楊基炘攝影集《時代膠囊:千禧年半世紀前的影像臺灣》
農藝
追上時潮的飄搖之眼:攝影家楊基炘的深情且深邃

1950年代,楊基炘進入豐年社及農復會新聞組任職,當時的全球攝影風潮正處於一個從純粹紀實,轉換至商業與藝術領域的交界期。翻閱當時的《豐年》,不難發現在這股風潮下的編輯前輩們,大概也在思索著如何用更嶄新的視覺語言,來詮釋當時的臺灣農村風情。

封面故事
鄉土攝影家楊基炘 對臺灣農村的深情一瞥

楊基炘,1923年生於臺中清水,為當地望族楊氏子弟,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他在1951年進入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復會)服務,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他因工作的關係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忠實紀錄了1950~19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

新聞
林試所開發銀鹽乳劑DIY調製技術 木材、玻璃也可顯影黑白照片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木材纖維組,長期投入手工造紙、紙質文物維護研究,近來與黑白照片攝影大師顏哲章合作研發感光銀鹽乳劑,方便攝影玩家DIY少量製作乳劑,且透過自行調整配方濃度,可以將銀鹽乳劑塗敷不同材質紙張、木材、玻璃等影像乘載載體。

封面故事
【旅社留影】記錄/文明的荒蕪之境

我喜歡用相機記錄那些被人們遺棄的建築,各式各樣任其荒廢的建築都訴說著那個地方的過往,它們有著前人生活的痕跡與見證,更甚者能代表一地的歷史變遷。

封面故事
攝影之眼 看見林下山澗的蕨影

我從國中開始研究蕨類,那時臺灣還沒有蕨類的專書,研究者也非常少,研究難度很高。我每一兩個禮拜就搭客運去野外拍照或採集標本,回研究室查《臺灣植物誌》,增進辨識蕨類的功力。原本拍照只是為了記錄,五專學習攝影後,攝影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朝美的方向發展。

洪貫捷
封面故事
島嶼上的鳥類知音人

《國家地理》雜誌寫手、美國賞鳥名人諾亞史崔克(Noah Strycker)曾於2015年訪臺,記錄到118種鳥類,其中25種為臺灣特有種,他在當年度eBird鳥類資料庫上傳超過六千種鳥類資料,名列全球第一。短短三天內,他能在臺灣看到這麼多種鳥,靠的是鳥類導覽對鳥類習性的熟悉度。

獅子魚
封面故事
海平面下的微物天堂——Marco Chang

澄澈純粹的湛藍、拍打礁岩的浪潮聲,海的溫柔令人忘憂;但不同於陸地的環境壓力,以及無情難測的長浪暗流,讓大多數人對水下世界,仍因陌生而敬畏。

placeholder-light
封面故事
在山神的領域裡謙卑記錄–生態攝影師王文哲

冬日早晨,王文哲與合作多年的伴侶羅詩怡開著休旅車來到北部山區,於潺潺溪流邊架好攝影機,靜默等待豆娘的身影出沒,忙完拍攝後他們會煮些咖啡,然後隨興地選擇在附近過夜,一台車就是他們的行動居所,裡頭攝影器材、爐具、盥洗用品一應俱全,椅座打平就是床鋪,整座山區就是無限延伸的客廳。

鄉間小路
在山神的領域裡謙卑紀錄:生態攝影師──王文哲

等待稜線上出沒的水鹿、等候一對黃喉貂看向鏡頭、記錄日本禿頭鯊自出海口一路溯源至河川中游,究竟需要 多少時間?從事生態攝影的王文哲入行30年,每年將近兩百天待在高山上,同一趟山路他比別人多走了幾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