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之眼 看見林下山澗的蕨影

口述.圖片提供/陳應欽 文字整理/李怡欣 插畫/江勻楷

我從國中開始研究蕨類,那時臺灣還沒有蕨類的專書,研究者也非常少,研究難度很高。我每一兩個禮拜就搭客運去野外拍照或採集標本,回研究室查《臺灣植物誌》,增進辨識蕨類的功力。原本拍照只是為了記錄,五專學習攝影後,攝影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朝美的方向發展。

蕨類雖然不會開花結果,只有綠色的葉子,但我覺得綠色代表生命力、希望,大家都會喜歡。而且不管淺綠、墨綠、黃綠等各式各樣的綠,都有機會在蕨類世界找到。

其實我覺得蕨類是植物中最難拍的,因為它們長在陰暗潮溼的環境,所以拍照時光線很重要。如果幸運遇到陽光強到快把人晒昏的好天氣,陽光投射到森林裡,就是拍蕨類最好的時機;還要用微距鏡頭才能拍出孢子、葉脈、幼芽等細節,且一定要架腳架避免晃動,我光是調整角度、架腳架、等待光線,拍一個畫面就要蹲大概30分鐘。

蕨類附近是許多兩棲、爬蟲類小動物會躲藏的地方,拍蕨類又要近距離,剛開始我沒有留意環境,好幾次手差一點碰到有毒的赤尾青竹絲。現在即使遇到很稀有的植物,我也會先觀察周遭有沒有危險,不會迫不及待鑽進去拍,安全第一。但有些生物有很強的保護色,有次生態解說,我請遊客觀察草叢,他們看了三分鐘,都沒看出裡面躲了一條赤尾青竹絲。

蕨類之中,我最喜歡拍筆筒樹。一個人的時候,我可以花很長時間拍小型蕨類,但如果有人同行,或有其他目的,我就會拍筆筒樹。拍到我女兒常問我:「爸爸,我們上禮拜不是已經拍過筆筒樹了嗎,為什麼今天又拍筆筒樹?」為什麼喜歡拍筆筒樹?它是少數可以長得比人還高的樹蕨類,且是從侏儸紀時代存活至今的物種,有著棕櫚樹、椰子樹般的優美樹形。生長環境、拍攝時間,都會讓筆筒樹呈現不同氛圍——平溪溪谷旁跟擎天崗凹地的筆筒樹不會一樣,夕陽則會讓筆筒樹的景致更加迷人。

筆筒樹在臺灣很常見,然而一旦去別的地方,很難看到這麼多筆筒樹。中國把筆筒樹列為稀有植物,四川的蕨類保護區距離城區大約三、四百公里,才能抵達有一兩百棵筆筒樹的山谷;2018年我跟太太去澳洲墨爾本郊區的蕨樹峽谷,也要從市區開車兩個多小時才到。臺灣無論烏來、平溪、陽明山,一次爬山就可以看到很多筆筒樹,但在臺灣不是特有種,也不是稀有植物,大家不曉得它的珍貴。

蕨色手札

長生鐵角蕨

鐵角蕨科的外型變化很大,低矮型的長生鐵角蕨、附生於樹上的鳥巢蕨都為此類,共通點是它們的孢子囊群都是長條線狀,有別於多數蕨類的圓點狀。長生鐵角蕨的葉子為窄披針型的二回羽狀複葉,常出現在溪谷以及中低海拔林下的潮溼環境。

團扇蕨

除了筆筒樹,雙扇蕨和團扇蕨也是我很喜歡的蕨類。雙扇蕨的葉子像是兩把展開的摺扇;團扇蕨則是縮小版,大小只有一元硬幣的一半,形似團扇的渾圓外觀,在蕨類中很迷你討喜。團扇蕨為膜蕨科,薄膜狀葉片只有一層細胞、沒有氣孔,因此跟苔蘚一樣,需要生長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一旦遮蔭的樹倒塌,晒到太陽的團扇蕨很快就會死亡。由於外觀可愛,容易被人採集挖回家,但團扇蕨在人工環境不易存活,建議在野外觀賞就好。

PROFILE

陳應欽 投入植物觀察與生態攝影長達30年,走進山林、擁抱自然,已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著有《山林蕨響》等書,並在《天下》雜誌、《經典》雜誌等報章媒體發表生態報導文章,分享臺灣自然之美。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