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攝影之眼 看見林下山澗的蕨影

我從國中開始研究蕨類,那時臺灣還沒有蕨類的專書,研究者也非常少,研究難度很高。我每一兩個禮拜就搭客運去野外拍照或採集標本,回研究室查《臺灣植物誌》,增進辨識蕨類的功力。原本拍照只是為了記錄,五專學習攝影後,攝影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朝美的方向發展。

封面故事
戶外露營趣 發掘野性臺灣

身上背著20公斤的裝備,一邊溯溪而上,翻越山嶺,一邊攝影拍照,「Campfire營火部落」創辦人廖宏達(達哥)因喜愛親近大自然,遍尋許多臺灣祕境,藉由影音及照片分享於網路,宣導親山愛山護山的無痕山林理念,邀請大家一同探索臺灣美好風景。

封面故事
大自然是學校,在向山的路上探索自我

被朋友戲稱「身體素質很適合玩三鐵」的孫晏儀,擔任高山嚮導、帶過商業溯溪團、學潛水、玩攀岩,對戶外活動來者不拒。她在探索山野的過程中學習成長,走向大自然的同時,也走向內心深處,對自己有更多認識和省思,更樂於將所知所感分享出去,置身山林的時刻,都成了心中閃閃發亮的回憶。

封面故事
翻越中央山脈的決心 重回祖居地的關門古道

蒼鬱變幻的森林、透藍靜僻的溪水、溼冷的霧、沉香的火、星星、月亮,一路伴隨著丹社群布農族人馬詠恩的遙遙回家路。阿公說過的每個地名串起了這條路的記憶種子,如今他一點一滴的撿拾,將故事種回山林古道之中。

封面故事
潛入溪裡,想像一條魚的心情

小時候跟著爸爸釣魚, 我站在岸上看水中的魚;長大後,我戴著蛙鏡,拿相機潛到水底拍魚;我訂做捕撈溪流魚類的網子、買魚叉,射吳郭魚來吃,叉魚時我的眼神跟著吳郭魚游動,對牠有更細膩的觀察。

封面故事
走一趟台版朝聖之路 淡蘭古道40年前全部都是——

夏末,與吳雲天走在新北雙溪的中坑古道上,夏蟬還很喧鬧,空氣中飄散著野薑花香。「那棵樹上還有很多白柚!」吳雲天指著結實累累的白柚樹說,這是以前在地居民種下的果樹,後來人搬走了,果實便成了猴子、松鼠的食物。作為淡蘭古道的「引路人」,淡蘭古道對吳雲天來說不只是森林與溪流一次滿足的踏青路線,更暗藏許多先民於此世居、農耕的痕跡。

封面故事
劉克襄/古道旁的山溪

沿著百年前的保甲路,爬到半山腰時,路旁有條山溪從密林裡迤邐出來。山溪的發源地到底源自哪裡,以前跟村人去探看過水源。走到山谷盡頭,只見蔥蘢的密林下,樓梯草層層密覆。一堆生滿青苔的石塊裸露其間,好些晶亮的水滴懸垂於岩壁,也有些山泉從黝黑的石塊隙縫裡滲出。

《鄉間小路》森與溪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0年10月號 森與溪

在短短百年以前,森與溪原是前人的生活之地──溪流作為取水洗滌的泉源,森林則供給木材生火造屋,眾人往返的行跡,漸漸成了腳下的路徑,也是人曾在自然間生活的見證。即使身為當代都市人,我們仍能藉由辨識林間的蕨類植物、溪裡的魚類生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無論是工作、學習、遊憩,都能有森與溪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