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台版朝聖之路 淡蘭古道40年前全部都是——

文字/李怡欣 攝影/謝佩穎 地圖插畫/洪芷寧

夏末,與吳雲天走在新北雙溪的中坑古道上,夏蟬還很喧鬧,空氣中飄散著野薑花香。「那棵樹上還有很多白柚!」吳雲天指著結實累累的白柚樹說,這是以前在地居民種下的果樹,後來人搬走了,果實便成了猴子、松鼠的食物。作為淡蘭古道的「引路人」,淡蘭古道對吳雲天來說不只是森林與溪流一次滿足的踏青路線,更暗藏許多先民於此世居、農耕的痕跡。

「淡蘭古道的發展是個不斷截彎取直的過程。」吳雲天解釋,先民往來淡水廳與噶瑪蘭廳,一開始沿著東北角海岸而行,日漸朝內山拓墾,路線也往南修正,縮短臺北到宜蘭的交通距離。過往的行跡結成淡蘭古道綿密的路網,今日大致被分為北中南三路。

中坑古道位於淡蘭古道中路,過去是茶商往返柑腳與闊瀨的捷徑,以水尾土地公廟為起點,終點的中坑頭鞍部立有界石,指示「北頂雙溪、南闊瀨、西石碇」的方位,一路上皆有平林溪上游的中坑溪蜿蜒相伴。

在荒野找尋前人生活的痕跡

打開牛欄涉水過溪,一片綠毯映入眼簾,母牛帶著小牛愜意地躺臥其上,「這些綠地30年前都是水梯田。」兩到三百年前先民到此墾荒,必須就地取材開墾農地、建造家屋。於是他們取溪谷、路上的巨大砂岩,由石匠以石鑿子斷石分切後堆砌成駁坎,把溪岸開發成一階一階平緩的田地,再引溪水灌溉。

木與石,是自然贈予的建材。吳雲天逐一找出已與山野融為一體的生活痕跡——農家養蜂的木製蜂箱、免於踩踏泥濘的石板浮築路,連家屋也以石頭建造。抵達古道上第一處古厝,縱使屋頂跟土磚牆頹圮,依然可以從直立的石柱、柱上的雕花,看出這戶是有錢人家。吳雲天坐在屋前說道:「我喜歡在這想像以前全是水梯田的視野,那正是過去世代農家的日常風景。」

短短幾十年間,原本生活之地被植物掩蓋、轉變為叢林;荒廢的水梯田則成了民家水牛的吃到飽餐廳,吳雲天笑說:「也要感謝這些牛,我們才看得到這麼平整漂亮的草原。」

看路也別忘了頂上的綠色公寓

「除了深山、溪流旁的防洪老樹,淡蘭古道兩旁大部分的森林頂多生長30到40年,因此樹木較細瘦。」正當吳雲天介紹植物時,我們忽地從青青草原彎進一處亞熱帶叢林,彷彿誤闖侏儸紀世界。

陽光穿透樹冠灑落地面,溪流帶來的水氣,造就此處的植物多樣性。「地上是淡蘭古道很常見的兩大名草。」吳雲天口中的「兩大名草」,一是可作為藍染顏料的大菁,一是潮溼林下常見的冷清草。抬頭看,高大的常綠闊葉樹上攀附著一層又一層鳥巢蕨,這森林公寓每一層都有不同生物入住。「有的路段陽光充足,有的路段潮溼陰暗,地形跟微氣候使得方圓幾公里的植物相就不一樣,是淡蘭古道的迷人之處。」

以憨膽復原30年不見的水梯田

本以為昔日地景已不復見,卻在淡蘭古道北路、楊廷理古道的雞母嶺,遇見了美麗的埤塘與水梯田,背後有個懷抱憨膽(gōng-tánn)的假日農夫,正愚公移山般把森林變回田園。

「雞母嶺聚落的歷史大約230年,以前夏天整個山谷都是金黃稻穗。」「遇見雞母嶺」主人蕭學苑回憶,30年前人口外移,雞母嶺兩百多甲的水梯田陸續荒蕪。當他們家也決定休耕時,全家人都為再也不用辛苦務農開心,只有守了農地一輩子的爺爺落寞地說:「雞母嶺要再種田,大概要等到飢荒的時候了。」

在臺北當土木工程師的日子裡,蕭學苑不時想起小時候家鄉的景色,以及爺爺的這句話。十多年前他開始利用假日回鄉整理環境,2013年萌生復育水梯田的想法。然而當時水塘乾涸、路跡被森林覆蓋,他向林務局申請1979年的空照圖比對,鋸樹開路、引溪水、修築水圳埤塘,讓水梯田重回雞母嶺。

走出樹林到雞母嶺的制高點,可以遠眺東北角的山海全景。途中蕭學苑不斷說出蓋樹屋、修水壩、整理路段等計畫,雖然雞母嶺人口從極盛時期的千人減少到只剩六十多人,他仍希望從自己做起,號召更多遊子返鄉。從叢林變成水梯田,以蕭學苑驚人的執行力,相信定會逐步實踐他的理想。

森與溪之間 淡蘭古道

①坪感覺

地處北勢溪流域、種植文山包種茶的坪林,是舊時淡蘭古道南路上交易稻米、茶葉的重要據點。

②泰發炭窯

新北雙溪的柑腳地區早年盛產煤礦,規模最大的泰發煤礦於戰後設置石砌蜂巢式炭窯,將生煤高溫煉成煤焦。煉製過程為將生煤從炭窯上方的投料口倒入窯洞,高溫無氧煉成煤焦,冷卻後運送至卸煤場,再以輕便鐵道送至火車站集散。極盛時期柑腳附近投入礦業的人高達近萬人,直到1960年代末逐漸沒落。拜訪泰發炭窯後,可以去附近的柑腳驛站,點一杯「柑腳特調」,聽驛站主人王澤松分享淡蘭古道中路的故事。

③柑仔店遺址

燦光寮古道為清代的官道,沿路設有汛塘(軍事據點)及舖(郵遞站),柑仔店遺址則是當時重要的中繼站,人們會在此休息聊天、交換彼此的農產品。

④簡家古厝

每次帶隊走燦光寮古道,吳雲天一定會在地址為燦光寮12號的簡家古厝前停留,帶遊人細細欣賞這幢超過三百年的石造三合院,想像燦光寮曾為近千人居住聚落的盛況。

⑤遇見雞母嶺

不只水梯田,遇見雞母嶺還種了百香果、香蕉、水冬瓜等蔬菜水果,並以自種作物生產薑黃粉、米餅等農產加工品。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