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屏東
這是我最接近河海交界處的一次獨木舟航行。僅兩三人寬的河道平靜無波;兩旁樹蔭像無數隻纖細的手遮擋日光。船槳探入光影錯落的河面,船彷彿在密林中探險的縱隊,偶爾岸上蔓生樹根卡住船槳,或兩艘船成了「碰碰船」,給靜謐的樹林捎來響亮的歡笑——我們正身處屏東的大鵬灣,海濱的紅樹林裡。
屏東「綠農的家」是洪輝祥創辦的產銷平臺,連結農友與消費者,強調臺灣環境的改善須始於農業,進而推動農產團購、協助農友耕種模式轉型。而一直以來是屏東最大宗的作物──洋蔥,也在他們的行列之中,春天盛產的無毒洋蔥除了當令新鮮吃,到了冬季也能夠上桌成為溫暖湯品。
「紅藜是老祖先留下來的禮物。」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胡青娥讚嘆道。紅藜是臺灣原生種,本名臺灣藜,並非平地常見作物,而是屏東、臺東原住民部落種植逾百年的傳統作物,排灣族語稱為「djulis」(菟莉絲),在屏北三個排灣族和魯凱族部落最為常見。隨著胡青娥的腳步,我們來到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RINARI),一覽這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的前世今生。
依據105年農業統計年報,全臺檸檬栽培面積為2,790公頃,其中高屏地區占2,175公頃居全國之冠,近年來栽培面積仍持續增加中。隨著消費市場對食安的重視程度提高,農友對果園健康管理亦逐漸重視,許多農友開始利用綜合防治技術達到農藥減少施用的目的;加上檸檬原汁加工廠提高無農藥殘留檸檬果實的收購價格,間接影響農友噴藥習慣,以達到農藥殘留未(無)檢出(ND)為目標,讓消費者購買時更加安心。
屏東縣林邊鄉農民鄭澄駿、梁萌娟夫妻倆呵護30多年的蓮霧園,於八八水災中盡遭惡水吞沒,沉淤的爛泥比人高,災厄激發成長動力,原慣於單兵作戰的鄭家,加入產銷班技術交流,分享科學化、數據化管理,成本遽降,果品反而更優良。漫漫重建路,雖常累到眼眸「自動關機」,梁萌娟卻欣慰於走過暗黑幽谷,看到希望之光。
另外,受限於產量,這些小農飼養的特色土雞,多在地區消費,除網路外,少有固定通路,金門在地產的土雞更是過不來。不過好消息是,臺北畜產公司為了提升該公司產品的品質與多樣化,今年起將與中興大學合作,希望整合這些地方特色雞種,讓在地特色雞種可以透過冷鏈物流行銷全臺,突破過去局限於地方性消費的型態。屆時各地區的饕客們,就可以很容易購買到這些「隱藏版」、好吃又極具特色的特色土雞。
除了發霉的問題之外,還有人在謠傳「洋蔥發芽有毒」,這類的訊息就如同年獸一般,每年時間到了就會跑出來亂一下,即便農政單位和食藥署不斷闢謠,民眾還是會忘記。主婦要再次呼籲,發芽的洋蔥、地瓜、蒜頭和芋頭等蔬菜,不具有毒性,只是風味口感略差,發芽後仍可食用,只有馬鈴薯不是他們的好朋友,發芽時具有毒性(茄鹼),不可食用喔!
魯凱部落課提供國際學生體驗原住民部落文化,增進學生對於生態旅遊與里山新經濟的了解,提升外籍生對在地認同感,藉由外籍生的闡述轉譯,將里山之美推廣至自己的國家,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樑,期望碰撞出更多元文化的融合。
當「農業」和「音樂」碰在一起,會擦出什麼火花?農民也可以很「Rock」嗎?史無前例、全臺第一個以「農」為主的音樂祭—農人祭—本週六(3/17)下午一點將在屏東縣的熱帶農業博覽園區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