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產材
林家鼎思考著,如果能提供符合FSC驗證(木材產品的追溯驗證)的木屑給菇農,就可以生產出從頭到尾符合食品溯源標準的香菇,那不只是可以幫助菇農提升產品價值,甚至還可以發展從育苗到下腳料的「林木全利用」經濟模式。
林務局建置「臺灣林產品生產追溯系統」,成為全球第一套將區塊鏈技術導入產品溯源的系統,消費者掃描QR code,產品生產歷程全面揭露,為國產木竹材打造無法偽造的身分證。這套追溯系統上線後,林務局規劃明年重啟貴重漂流木標售,但只有成功加入這套林產品追溯系統的合法廠商才能投標,重整國產木竹材市場秩序。
遠看像插吸管的杯蓋,走近一看原來是可愛的立桌;而每個家庭裡都有的三層櫃,在榫的設計下,還有「長高」的機會,這些別具巧色的設計作品全部都是用國產材製作而成。第二屆國產木竹材成果展22日起至27日在剝皮寮登場,共有38件國產木竹材設計作品,從傢俱、樂器到燈具等生活中常見的用品一應俱全,要讓民眾感受國產材的魅力。
森林可以為人類所利用的前提是永續經營,林務局106年訂定補助辦法,以補助驗證費用的方式,鼓勵林業經營者取得森林永續經營的國際認證,但因為國內私有林地的面積很小,加上申請認證費用偏高,因此成效並不顯著,一直到屏東林管理加入申請認證行列,經過審查後,屏東林管處成功獲得FSC FM標章,27日在林務局風光舉行授證儀式,而國內累計獲得FSC認證的林地面積,一舉突破1萬公頃。
關注山林議題20年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出版新書《臺灣山林百年紀》,正值林務局今年全力發展國產材,16日地球公民基金會特別邀請林務局長林華慶和原住民代表歐蜜偉浪,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森林論壇。林華慶當場允諾,今年將辦林業政策說明會,讓更多人參與討論;並已著手整理臺灣林業史,不只官方說法,還要注入環保團體、原住民觀點,今年會提出史綱,期望建構出臺灣林業發展面貌。
臺灣一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木材,自給率僅0.8%,去年林務局喊出「國產材元年」,宣告重啟林業。經一年盤點,總計國內有將近7萬公頃人工林適合經營,林務局已訂出明年伐採量目標,國有林預計伐採600公頃,加上林務局輔導的私有林也將陸續伐採,預計國內木材自給率將提升到1.2%。
日本推動人工林疏伐已將近40年,國產材自給率雖一度跌到18.8%,2016年又上升至34.8%,預計拼2025年木材自給率達五成。其中日本政府對林木生產者實質補助最高達60%-70%、獎勵使用國產材的工程、出版國產木材手冊、設立大型研究中心串連產官學,都成功吸引日本業者與大眾目光。在農委會林務局喊出國產材復興同時,也來看看日本的經驗談。
臺灣森林覆蓋率60%,但99%木材從國外進口,部分更來自原始林,隨國際環保意識增加,近年不少廠商開始嘗試本土木材,相思木做地板、孟宗竹和桂竹蓋竹屋等,甚至有工藝師以臺灣杉取代國際間常用的紅木製作木琴,原以為臺灣杉硬度不夠,沒想到音色出乎意料清脆悅耳,讓工藝師刮目相看,直說以後要繼續用本土木材做樂器。這些製品在今天開幕的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都看得到。
知名吉他手郭偉建輕刷著烏克麗麗琴弦,清亮而飽滿的樂聲悠揚響起,演繹著家喻戶曉的《好好愛我》,讓人不禁跟著搖擺。演奏完畢,郭偉建直呼不可思議,過去相思木都被拿來作木炭使用,很可惜。這麼好的樹種拿來製作具高經濟價值的樂器,透過演奏臺灣流行歌曲讓世界看到,更合適。
臺灣木材自給率不到1%,林務局去年喊出「國產材元年」,計畫重啟臺灣人工林經營,但隨之而來的是林道中斷、產業外移、人才難尋、技術流失問題,去年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首次展出國產材,許多廠商接到訂單,卻苦於原料不穩定、供應量不足等,今年的建材展即將在周四(13日)開幕,如何串起國產材供應鏈是臺灣發展林業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