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中花博】靠天敵 保生態 與自然共享的友善農業

人類需要食物,社會需要農業,在集約追求產量的情況下,農業是否必定對生態有所破壞?為了少用農藥,保護生態,臺灣的農業專家們一直努力研發,4月2日至4月24日,臺中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即將舉辦的「共享自然」特展,將展現臺灣「友善農業」的農業技術,看看我們可以作出什麼努力,以降低環境負擔與破壞,朝永續的願景發展。

新聞
生物農藥防治新秀──高逆境耐受性酵母菌,營養與空間競爭皆優於病原菌

酵母菌為真菌界一員,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環境,植物葉表、果實表面、土壤、海水,甚至腐木或腐爛水果都可見其蹤跡,目前約有1,500種酵母菌已被科學家鑑定與記載。酵母菌對於養分需求簡單,醣類為主要碳素源與能量來源,單醣、寡醣皆可被大部分酵母菌利用,因此只要有醣類存在之處,酵母菌即可生長。
人類將酵母菌應用於食品發酵產業已有上千年歷史,經由挑選與馴化的菌種,不僅可應用於生產啤酒、各式酒類,亦可發酵麵包、饅頭。此外,近年研究開發植物病害防治潛力正蓬勃發展。

新聞
【話有機】王鐘和:友善與有機定義,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在2008年,官方公布《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規範唯有經過驗證,才得以宣稱「有機」,並以此建立一套有機農產品管理體系,並提供驗證補助,鼓勵農友加入。

新聞
【話有機】「樸門」觀點:設計農場,應順應氣候環境與市場風險

在各種農業操作方法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有機或慣行,都經常探討如何發展為永續性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在這當中,如何處理生態面的永續性成為共同課題。

新聞
【話有機】張幼功觀點:應回歸友善農業推動的目的,思考配套措施

在1920年早期,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者聯盟)稱之為有機農業1.0的時代,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以人智學的觀點提出了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Farming,簡稱BD),是最早的有機農業運動者之一。

新聞
打造新北友善農業平台,以公民力量塑造健康生活

新北市政府為加強市民對於友善耕作的瞭解,今年特別將新北市綠色生活館以友善農業作為主題,向消費者與農民倡導綠色保育的農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