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友善農業
隨著《有機農業促進法》的施行,臺灣目前有機及友善農業的總耕地面積不僅逐年成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也設下目標,以年增率10%的成長幅度,冀盼在2020年底前,達到1.5萬公頃的有機及友善農地。
人類需要食物,社會需要農業,在集約追求產量的情況下,農業是否必定對生態有所破壞?為了少用農藥,保護生態,臺灣的農業專家們一直努力研發,4月2日至4月24日,臺中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即將舉辦的「共享自然」特展,將展現臺灣「友善農業」的農業技術,看看我們可以作出什麼努力,以降低環境負擔與破壞,朝永續的願景發展。
酵母菌為真菌界一員,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環境,植物葉表、果實表面、土壤、海水,甚至腐木或腐爛水果都可見其蹤跡,目前約有1,500種酵母菌已被科學家鑑定與記載。酵母菌對於養分需求簡單,醣類為主要碳素源與能量來源,單醣、寡醣皆可被大部分酵母菌利用,因此只要有醣類存在之處,酵母菌即可生長。
人類將酵母菌應用於食品發酵產業已有上千年歷史,經由挑選與馴化的菌種,不僅可應用於生產啤酒、各式酒類,亦可發酵麵包、饅頭。此外,近年研究開發植物病害防治潛力正蓬勃發展。
在2008年,官方公布《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規範唯有經過驗證,才得以宣稱「有機」,並以此建立一套有機農產品管理體系,並提供驗證補助,鼓勵農友加入。
在各種農業操作方法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有機或慣行,都經常探討如何發展為永續性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在這當中,如何處理生態面的永續性成為共同課題。
在1920年早期,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者聯盟)稱之為有機農業1.0的時代,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以人智學的觀點提出了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Farming,簡稱BD),是最早的有機農業運動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