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特生中心石虎週,邊玩邊學認識石虎故事

「保護石虎的責任,就交給我們了!」小朋友跟著「阿虎」熱舞,一起化身保育大使,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0月5日至11月25日的「2018石虎週」拉開序幕。今年,主辦單位不但加入臺灣黑熊元素,更以石虎腳印皂、石虎蛋彩繪等DIY課程為主軸,希望讓更多人「玩中學」,從中認識野生動物及其生存困境。

新聞
只在元宵到媽祖生期間出沒,這個全世界僅存的「澎湖章魚」快要消失了!

澎湖的章魚種類相當多,澎湖人說到章魚,他們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一斤動則千元的澎湖章魚。這個尚未被命名,疑似為澎湖特有種的物種,每年只出現在元宵後到媽祖生之間,是澎湖人相當喜愛的水產品之一,但近年因棲地被颱風破壞、過度捕撈等問題,讓物種數量急遽降低,專家表示,延長禁捕期一周、合理捕撈,且重建棲地才能有效復育資源。

新聞
【野望沙龍】從《鯊魚甜心》看國際間的鯊魚保育行動

台灣在2012年通過「鰭不離身」的法令,臺灣船隻都不能有割鰭棄身的行為。國內目前禁捕鯨鯊和鬼蝠魟,捕捉後需通報的是大白鯊、象鮫和巨口鯊。

封面故事
期間限定的夏夜日常:純淨竹林裡的地上星光

夏天的夜,少了炙陽而神清氣爽;山區的夏夜,溫度計的刻度又降了幾度,更是陰涼舒暢。這樣的夜裡,若你低頭發現了地面散落的點點綠光,微光不動,在靜待你慢慢靠近觀察──那是純淨無汙染的山林才有的螢光蕈,是只在沒有任何光線的極黑夜裡,才會顯現的地上星光。

新聞
「讓它們一生至少產一次卵吧!」保育澎湖馬糞海膽,只縮短捕撈期足夠嗎?

陳盡川建議,至少要限制超過10公分以上才能採捕,野生海膽要在一年長到10公分是有難度,這能讓海膽有繁衍下一代的機會。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水試所救護 小綠蠵龜野放有成

隸屬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旗下的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救護未能從卵窩爬出的小綠蠵龜,其中有6成以上均順利活存下來,並經收容照護1~2年後,迄今已有41隻成功野放,對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資源的復育助益良多。

新聞
【海洋奇緣】馬來西亞最小的國家公園 守住小海龜孵化淨土

近年生態旅遊蔚為風潮,馬來西亞觀光局今年一月舉辦全球媒體團,邀請各國記者赴馬採訪,特別的是,主要宣傳點竟是以世界文化遺產聞名的檳城

新聞
羅秀婉:對日本鰻成長棲地與生殖洄游之我見

每年秋冬棲息於河川的種鰻會行降海洄游產卵,因此河川棲地品質對鰻魚來說非常重要,韓玉山教授〈日本鰻苗產量大崩潰,產業喪鐘恐不遠矣〉一文中提到,利用衛星遙測GPS技術,分析過去40年間日本鰻河川棲地變遷

新聞
石虎「小草」之死,貓羅溪扮演什麼角色?

去年 8月 20日,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石虎個體「小草」在國道 3號發生事故,經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救治 3個多月,恢復良好後野放。

新聞
搶救擱淺鯨豚,APP 通報提高救援成功率

林務局與鯨豚協會為了提升鯨豚擱淺搶救及處理的效率,開發製作「鯨豚擱淺通報」APP,在擱淺案例發生時,使民眾通報能夠快速聯絡到鯨豚擱淺處理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