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撿穿山甲大便的男人──野生動物保育研究員

孫敬閔

孫敬閔聆聽追蹤器訊號,尋找野放的穿山甲。

文/劉安倫、楊智傑 攝影/楊維晟

秋日的晴朗午後,野生穿山甲研究員孫敬閔與我們相約臺東鹿野火車站,一同前往延平鄉鸞山村──他八年來野放與追蹤穿山甲的地方,尋找牠們的蹤跡。入山之前,他特地繞到小鎮檳榔攤,買了一組檳榔配保力達、向熟人借了一把山刀,並要我們在產業道路旁停車,走向樹叢,朝山的方向稟報致意……。

臺灣穿山甲是一種棲息在低海拔淺山處,和人類農田生態系共存的里山動物,是中華穿山甲在臺灣的特有亞種。穿山甲個性溫和、沒有攻擊性,以螞蟻和白蟻為食,遇到危險時會縮成球形,用身上瓦片般的角質鱗片保護自己。

由於傳統華人認為穿山甲鱗片有食補之效,即使成分與人類的指甲相似、藥效也未得到證實,每年仍有約十萬隻穿山甲被非法捕捉,成為全球極度瀕危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偏鄉小鎮的世界生態奇蹟

不過在臺東鹿野的鸞山部落,野生穿山甲的數量不減反增,整體生態復甦的成果,甚至吸引了Discovery、日本NHK電視臺跨國前來做專題報導。透過保育穿山甲、活化生態,促進地方發展及觀光能見度,讓這個偏鄉的小村落一舉躍上國際舞臺。

這一切得從延平鄉鸞山派出所十年前的一位退休所長──袁宗城說起。袁宗城因偵辦一件非法獵捕穿山甲的案件,觀察到穿山甲的動作緩慢可愛又無攻擊力,「實在不保育不行」。他多次利用在社區宣導警政的時間,宣揚「穿山甲是鸞山的寶貝」,吸引族人共同響應保育工作。

袁宗城笑說:「全村都在注意陌生人,看可能是盜獵就會報給警局。有人報我們就去查,一兩次以後,外面也會傳說鸞山這邊是保育區,不敢隨便來亂,治安也進步很多!」

2008年鸞山部落成立穿山甲保護志工隊,只要有穿山甲迷路,都會被送往警局,吸引孫敬閔與屏科大野保研究團隊進駐,八年內獲得一百隻穿山甲的珍貴數據,並將牠們平安送回山林。

忘我追蹤穿山甲

鸞山山區坡度緩降、擁有豐富林相,也有適合螞蟻和白蟻生長的環境條件,是得天獨厚的穿山甲棲息地。孫敬閔以無線電追蹤野放的穿山甲,但牠們流線型的體形常讓追蹤器鬆脫,孫敬閔花費許多時間改良,終於讓追蹤器順利鎖在穿山甲的鱗片上,不致脫落或折損。

在野地作業的時間,一天經常會超過12小時,孫敬閔必須披荊斬棘鑽進林中找尋穿山甲的洞穴,試圖採集牠們一天排泄一次的糞便。晚上還要熬夜隨穿山甲四處移動,這樣的忙碌與等待卻常常全無所獲。

孫敬閔笑稱自己到了山裡,滿腦子就只剩穿山甲,有次「獨自追蹤到深山裡完全迷路,看著穿山甲的眼睛,覺得好像在笑我,牠們本能都知道怎麼回家,只有我這個有高科技裝備的人類不知道。」

無論是面對山林的體耐力,或是跟時間與經費賽跑的抗壓力,這些都是長期進行野地追蹤的研究者抵抗嚴峻環境時所需的能力。

穿山甲保育先鋒余滿榮
擁有部落智慧的穿山甲保育先鋒余滿榮。(圖片提供/孫敬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