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沙龍】從《鯊魚甜心》看國際間的鯊魚保育行動

Madison Stewart filming tiger shark

文/ 顏寧 圖片提供/ 社團法人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

《鯊魚甜心》講述一個熱情的澳洲女孩梅迪森,因為從小在大堡礁與鯊魚共游,她深深愛上這個古老而美麗優雅的物種。為了幫助這不能言語的生物發聲,她決定輟學,拿起攝影機,到各地潛水拍攝。同時,她也積極學習關於鯊魚的一切,進一步運用她蒐集的證據,勇敢要求澳洲最大的超市,立即停售鯊魚肉。

鯊魚屬於軟骨魚,早在4億2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比恐龍還早了2億年!鯊魚透過演化,發展出絕佳的感官,幫助狩獵與生存,可以說鯊魚是動物界裡最成功的佼佼者之一。目前世界上有超過500種鯊魚,依照鰭的有無與多寡,分類成八個目。但是,由於鯊魚的生命史很長,有的種類性成熟晚、每胎的孕期也長達好幾個月。

比起一至兩年就能成熟、每次產下幾千甚至幾萬顆卵的硬骨魚,鯊魚胎仔的數量相對少。以ㄚ髻鮫為例,母鯊要16歲才性成熟、懷胎11個月,每胎約產20尾胎仔。而產仔最少的長尾鯊,每胎只產2尾小鯊。

以現有的漁業規模來看,鯊魚很容易面臨過度捕撈的壓力。尤其鯊魚鰭曬乾後,成為華人奢華名貴的菜餚──魚翅。在華人市場居高不下的價格趨動下,更讓鯊魚成為漁民競相捕捉的獵物。

但是,由於鯊魚是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體內易累積高濃度的有機汞、重金屬和毒素BMAA,可能會導致神經損害、阻礙腦部發展,甚至誘發失智症。在美國、日本和臺灣的食品衛生管理單位,都不建議嬰幼兒跟孕婦食用。

紀錄片《鯊魚甜心》希望扭轉大眾對於鯊魚嗜血兇殘的刻板印象。

各地的護鯊行動

紀錄片導演羅伯史都華(Rob Stewart),一生致力於推廣鯊魚保育和科普教育。他說:「(我們)從小被教導鯊魚是危險的、被警告不要冒險探索大海…但當我們終於看見一直以來應該要畏懼的生物,牠卻是那樣完美、無意傷人,可能還是我們看過最美麗的事物。世界就此改變。」雖然不幸喪命於潛水意外,他留下動人的紀錄片《救鯊行動(Sharkwater)》,希望藉此翻轉大眾對鯊魚兇殘嗜血的刻板印象。

攝影集《人鯊誌》來自生態保育攝影師搭檔組保羅希爾頓(Paul Hilton)和艾力斯霍福(Alex Hofford)。他們除了在世界各地奔走、紀錄許多美麗的鯊魚身影,他們還成立香港護鯊會,透過串聯其他環保團體和遊說企業,成功推動許多國際飯店承諾不賣魚翅。另外,像全球貨運龍頭DHL和UPS,以及包含中國國航等35家航空業與17家海運公司,也紛紛表態拒載鯊魚和魚翅。

喊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野生救援(WildAid)組織,過去許多國際名人如姚明、任賢齊、周杰倫和昆凌等,都參與了「無翅宣言」的計畫。2013年,中國頒布「禁奢令」,禁止官方餐宴中出現魚翅和燕窩等高檔食材。根據中國數據統計,近年魚翅的進口量與價格均有下降趨勢。

臺灣在地團體「Congratulafins」,數年來推行「婚宴不用魚翅」,邀請新人一起說服長輩,即使沒有魚翅,也能永浴愛河。另外,Congratulafins也成立「鯊魚魟魚目擊回報」平台,民眾在潛水時若看見鯊魚,可紀錄下時間、地點、物種、鯊魚的行為等等,以公民科學的方式蒐集資料,讓科學家更了解臺灣的鯊魚分佈與種類。

國際的鯊魚管理規範

國際上,《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為華盛頓公約(CITES),為透過貿易管制來達到保育作用,近年大幅增列海洋物種。像犀牛角、象牙和海龜都列在附錄一,禁止貿易,不得再買賣。而列在附錄二是指,需有產地證明,方能進行國際貿易。

也就是說,獵捕是合法的,沒有禁捕也沒有禁止買賣。軟骨魚類目前有鋸鰩列在附錄一;附錄二則有鯨鯊、蝠魟屬、花鯊、象鮫、大白鯊、狐鮫科、三種丫髻鮫、黑鯊和鼠鯊。

另外,還有像是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WCPFC)、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大西洋鮪類委員會(ICCAT)、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等,各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在不同洋區,都有針對不同種類鯊魚的保育措施。

台灣在2012年通過「鰭不離身」的法令,臺灣船隻都不能有割鰭棄身的行為。國內目前禁捕鯨鯊和鬼蝠魟,捕捉後需通報的是大白鯊、象鮫和巨口鯊。

回到影片,年輕保育行動者因幼年與鯊魚共游的美好經驗,燃起保護鯊魚的渴望。但若僅僅停留在憤怒或傷心,情緒的感染力或許能讓大眾注意到問題;但若要討論替代選項、更嚴格的法規制定,或更多科學研究來幫助保育工作,濫情是遠遠不夠的。

在面對不同的社會習俗和文化框架下,如何易位在既定結構裡的不同位置中思考,如何從全然反對到幫助產業轉型,這不只是鯊魚甜心,也是全世界保育份子須不斷提醒自身與實踐的長期任務。

《鯊魚甜心》預告片

第八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影片場次查詢請上:http://www.wildviewtaiwan.org.tw/festival/1304/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