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飽讀好書】《照護的邏輯》

作者長期在醫院田野,貼身觀察糖尿病患的治療過程。本書談的是照護的方法/倫理,並以荷蘭健康照護人員做得最好的一面,討論醫護人員如何提供既嚴格又寬容的照護。呈現的是柔軟、有韌性的態度,以及善體人意的鼓勵、充滿創意的彈性調適。這樣的觀點對於社會上各種活動的思考都有所助益。

新聞
【飽讀好書】《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本書作者為綠色和平組織美國執行董事。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環保英雄,耕耘環境健康與社會公益議題長達二十餘年。她跑遍全球四十個國家,拜訪數百家工廠和垃圾場,親眼見證世界各地過度消費與低度消費所帶來的可怕影響,藉由本書,她希望讀者知道現代工業與經濟體系如何破壞生態永續與社會公平。

新聞
【飽讀好書】《時光寫生:手繪0.65世紀臺灣庶民日常》

這本書沒有文字,只有人物、背景和不知不覺的時空轉換,是一本乍看單純,細看卻藏滿彩蛋的繪本。呂游銘將全臺灣不同角落的奇特街景和建築,重組於橫向畫面中,每一個人物的穿著與動作都有其時代意義,畫中有話。

新聞
【飽讀好書】《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

2013年8月的南太平洋海域。「和順才237 號」遠洋漁船有六名境外漁工因不堪強力勞動,又遭受虐待,殺死了船長;為了掩蓋罪證,將輪機長也拋入大海, 這起轟動一時的海上喋血案,有其結構性因素。漁工,尤其是境外漁工,不受《勞基法》保護,是移工中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們為了討生活上船,船靠岸時依舊不能下船,作者花費四年所紀錄的140張漁工現場寫真與文字,是台灣第一本講述遠洋漁工的圖文生命紀實。

新聞
【飽讀好書】《臺灣紅藜:城市農夫的紅藜故事、栽種技法與料理手帖》

本書以科學方式分析臺灣各區適合栽種的季節、紅藜種植的方式,從如何撒播、育苗、蟲害與病害等培育技巧皆大有玄機,並包括後端紅藜的加工美食和紅藜料理,將臺灣紅藜從裡到外晚整解析,也讓讀者以不同角度再次認識國人與這塊土地、作物的關係。

新聞
【飽讀好書】《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這是一本由學者、前東電員工與廢爐作業員合力記錄福島第一核電廠從事故發生到災後復興的重要著作。這是一場世界級事故,在台灣仍然使用核電的我們有必要更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廢爐的現場」。

新聞
【飽讀好書】《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

台灣城市的道路設計思維總是以「車」優先,忽略了「人」的需求。本書以紐約時代廣場改造為案例,規劃出以自行車與行人的交通空間為設計核心的實質空間需求,是一場當代街道空間戰爭,也讓一座古老、充滿生命力的城市,得以脫胎換骨。

新聞
【飽讀好書】《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

作者從事古生物學和地質學教學將近40年,藉由25個短小篇章,將25塊拼圖交到讀者手上,認識人類與岩石間歷史悠久又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本書適合對地球生命起源感興趣、願意多注意腳下世界,一步步拼出地球歷史的讀者。

新聞
【飽讀好書】《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透過一位資深記者於美國紐約等四座城市的探訪與數據調查,探詢社區面臨房價房租飛漲、居民被迫搬遷、社區文化崩壞的過程和背後原因,點出都市變遷背後的政治與經濟之手。如果台灣不停止將土地增值視為首要目標,對房地產買賣仍舊不加限制,社區潰散、住民流離失就是我們自己打造出的未來城市。

新聞
【飽讀好書】《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鳥蛋》

透過作者40年研究各式鳥類與鳥蛋的觀察與體會,讀者得以從鳥蛋的外部開始向中心前進,見證鳥類繁殖過程的三個重大階段,最後探入鳥蛋中央儲存遺傳物質的核心。終而能夠了解,鳥類的蛋不僅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獨立胚胎發育系統,還悄悄啟發了人類對於建築、紡織、染色、微生物以及基因科學的各種面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