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讀好書】《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內容提供/臉譜出版 文/開沼博、竜田一人、吉川彰浩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這是一本由學者、前東電員工與廢爐作業員合力記錄福島第一核電廠從事故發生到災後復興的重要著作。這是一場世界級事故,在台灣仍然使用核電的我們有必要更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廢爐的現場」。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正面記錄「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現場」內部實情的出版品。這是事故發生五年以來,第一次從一般居民或民間立場,深入「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這場世界級事件的中心,調查廢爐現場的實情。這樣的進展究竟是「終於要開始了!」還是「已經要開始了?」看法因人而異,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有必要更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廢爐的現場」。

遙遙無期的廢爐作業與一度無人居住的周邊地區,究竟會面臨什麼樣的未來呢?其中或許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日本政府、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或地方居民的努力,但比那更重要的,應該是我們未來在面對此議題時,抱持著什麼樣的理解與想像吧。不僅是我們的文明與科技,連語言、文化或藝術的力量、民主主義的形態、社會包容的建立機制等,都將在日後面臨更大的考驗。

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爆發至今已經五年(編按:日文版出版於2016年),關於福島的重建或引發事故的核電廠狀況,至今為止資訊漫天飛,而且依然會定期登上新聞媒體,不過似乎有很多人對於那些資訊或報導感到不滿。

「要不就是內容太專業難懂,不然就是內容太過極端,刻意製造恐慌,全都是在『批評』說:『那個沒做好』、『都是這個人的錯』什麼的,看著看著就愈來愈不感興趣,到最後連該相信誰都不知道了。」

「希望可以看到更淺顯易懂、更客觀且冷靜的說明。」

本書編纂的目的,就是為了回應這些確實存在在許多人心中,認為「福島好複雜、好麻煩」的想法。

筆者在2015年出版的《福島學入門》(暫譯)當中,說明了福島縣整體的狀況,而本書則將焦點著重於當時未詳盡介紹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爐現場」。此處所謂的「廢爐現場」指的不僅是福島第一核電廠(以下參照當地居民的稱呼,簡稱為「1F」)的廠區內部(on-site),還包含廠區外部(off-site)。

即使時至今日,媒體依然殘留著刻板且偏激的解讀傾向,例如宣稱「這是一塊永遠無法住人的土地」或「沒有人能夠踏入這塊土地」等等,但若一味相信這些短淺的印象,我們永遠也無法掌握「1F廢爐」的現狀。

從面對2號機與1號機的斜坡上拍攝的照片。(照片攝於2016年1月14日)

實際生活在那裡的人究竟在想些什麼?是什麼樣的活動在維繫著廢爐現場或周邊地區?這些光憑文字難以理解的部分,本書將透過漫畫或圖片提供更淺顯易懂的說明,並且對於試圖在「廢爐現場」負起事故責任的東京電力,提出最直接的疑問:在事故爆發五年後的現在,東電究竟在想些什麼?

如此抽絲剝繭地解開「福島好複雜、好麻煩的狀態,讓那些想盡棉薄之力卻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人,在機會到來時能夠心想:「買這個好了」、「去這裡好了」、「在這裡工作好了」。

讓廢爐現場成為這樣的一個地方,就是本書的目的。

本書並不是一本「每一頁都必須熟讀的書」,而是一本隨意翻閱到吸引目光的地方,再「淺嘗」一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也無所謂的書。如果能在突然想到什麼疑問時,隨時翻開這本全紀錄,就已經符合我的期待了。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應該也會遇到像是「沒有更多這類的資訊了嗎?」、「這一點探討得不夠深入」、「核電廠政策又如何呢?」或「如何看待疏散、除污、賠償呢?」等渴望「了解更多」的部分,但誘發這些渴望也是本全紀錄的任務。

好吧,不如自己動手多調查一些吧,不如親自去現場確認吧,不如實際去訪問那些住在當地的人吧。

打開這種「正面的好奇心開關」,正是所有參與本書製作者共同的期望。至今為止,人們都將福島視為「負面好奇心」的對象,我認為推翻這樣的結構就是本書的重責大任。

請務必放鬆心情閱讀,並嘗試多方思考或與他人討論。即使是當下沒有興趣的議題也無所謂,只要把書留在手邊,總有一天會在新聞上看到、在人們口中聽到,或者自己產生興趣也不一定,屆時請務必翻閱自己想閱讀的部分。

本文摘自臉譜出版《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