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動福蛋轉型走了20年,關鍵在「消費者覺醒」

文/郭琇真 圖片提供/Andy Butterworth

你能否想像終其一生像蛋雞一樣活在籠子裡,無法奔跑、展翅是什麼感覺?關注動物福利是國際趨勢,其中歐盟經過20多年努力,在2012年率先禁用格子籠飼養蛋雞,成全球表率。日前動保團體邀請歐洲的權威獸醫專家來臺分享,專家指出,歐洲推動物福利不僅是基於道德問題,背後有厚實的研究基礎,科學家透過動物行為研究發現,蛋雞產蛋有隱蔽空間的需求,平常會想爬上爬下、啄地找食物。這些是屬於動物的自然行為,人類理應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環境給牠們。

歐盟推了20年發現,要改變傳統籠飼關鍵在「消費者覺醒」。英國動保團體發現,英國多數蛋農願意轉型為平飼或放牧飼養,大多是因應通路商需求。因此如何從消費端帶動前頭飼養方式改變,將是臺灣未來推動動物福利雞蛋的一大挑戰。

動物福利火車頭 歐盟廢籠飼走了20年

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農委會11月15、16日共同舉辦「從巢箱到餐盤-蛋雞動物福利國際研討會」,邀請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獸醫學院學者、牛津大學「農場動物福利計畫」(FAI)等單位專家分享國際經驗、探討臺灣朝向動物福利雞蛋轉型的可能。

蛋雞原本有展翅、轉身、磨爪、就巢、沙浴等自然需求,卻因人類追求高度工業化生產,一隻隻蛋雞逐漸從空曠的草地關進金屬製的籠子裡,終其一生只為人類產蛋。近20、30年來,國際間開始檢討這樣的生產模式、重視農場動物福利的需求,其中歐盟在2012年已全面禁止使用格子籠(面積約A4大小)飼養蛋雞,是全世界目前最重視農場動物福利的地方。

在眾多歐盟國家中,英國是推動飼養轉型關鍵的角色。英國政府在1979年邀集科學家、獸醫、農場經營者、動保團體、消費者等代表成立「農場動物福利協會(FAWC)」,開宗明義提出農場動物應享有的五種自由,包含免於缺乏營養、飢餓與乾渴的自由;免於疼痛、傷害與疾病的自由;免於生理上及心理上不適的自由;免於恐懼與緊迫的自由;有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

20年前,英國9成的雞蛋生產仍以格子籠飼為主。

隨後,歐洲科學家開始投入籠飼母雞福祉的相關研究、尋找替代格子籠的飼養方式、評估經濟效益、訂定商標系統等。直到1999年,歐盟通過「蛋雞廢籠禁令(2012年生效)」。歐盟這項措施也逐漸吸引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國家跟隨。

鑽研動物行為科學 歐洲學者重新了解動物需要什麼

曾任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動物健康與福利小組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獸醫學院教授Dr. Andy Butterworth強調,歐盟之所以推動廢除格子籠飼,並不單純只是關乎好心或道德的決定,背後有其強大的科學研究基礎。

科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如果給蛋雞兩種選擇,一個是回到籠子裡、另一個是放牧的雞舍,研究發現即便蛋雞回到放牧雞舍前得經過重重障礙、推開厚重的門,牠們仍願意如此付出,「這代表牠們願意花更多努力獲取資源,不管是巢箱,更大的空間,或可以爬高找到棲架等。」Andy說。

反觀現行的格子籠飼,Andy舉例,像雞籠為金屬材質、籠子下層採緩坡設計,都是人類為了方便運送、取蛋所設計,有些業者為防止蛋雞啄蛋,甚至會在雞籠和集蛋槽間加裝通電網,有些地方為避免雞隻情緒太過激動,還會刻意將雞舍裡的光線調暗,但上述種種措施都沒有從雞的本位進行思考,了解牠需要什麼。長期以來格子籠雞生活受到極大壓迫,全世界越來越多消費者在問:「我們非得如此對待我們的食物嗎?」

蛋雞生活在狹小格子籠裡羽毛容易折損,也可能因為彼此競爭受到傷害。

解放格子籠蛋雞 消費者是關鍵

響應世界趨勢,臺灣在2014年訂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農委會更推出專案低利貸款,鼓勵欲轉型的蛋農。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產業組組長林義福表示,據統計,目前臺灣蛋雞生產系統仍以傳統籠飼為主,約占全部八成,而友善飼養(豐富化籠、平飼或放牧)受限成本造價等問題,僅有1.23%。

農委會動保科科長江文全表示,20年前英國籠飼佔比高達9成,如今平飼、放牧的飼養型態已佔5成、豐富化籠飼有4成,臺灣這些年政府和民間推動來看,大規模資本密集的業者考量成本等需求,大多比較願意轉型為豐富化籠飼,很難轉作平飼,中小型的雞農轉型為平飼的意願會較高。所以政府鼓勵農民轉型,一方面也得看消費市場能否跟上,目前來看,不同飼養型態並存比較容易符合市場需求。

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國際事務總監Pual Littlefair表示,英國在轉型上消費者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許多英國蛋農願意轉型為平飼或放牧飼養是來自大型通路商的壓力,所以消費者願意關心食物生產過程、認識動物的飼養環境是最重要的。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讓動物過好一點不僅關乎道義,從歐盟做法來看背後是有嚴謹的科學基礎進行支撐,近期英國根據多份科學研究發現即便把籠子加大,在裡面設棲架、產蛋箱的豐富化籠飼,蛋雞的動物福利問題不見得能被解決,正在研議是否淘汰中。臺灣相較之下起步晚,因此政府除訂定規範鼓勵農民轉型外,也應更進一步投入研究資源,協助學界和產業解決問題。

此外,陳玉敏認為,畜產業界也應試著思考:「我們究竟有沒有照顧動物的文化?」她有感而發地說,她曾親眼看過乳牛業者在淘汰牛隻時,不顧乳牛害怕和哀號,一把將乳牛從卡車上拽下來,導致乳牛在死前還得面臨斷腿的折磨,非常殘忍,因此如何善待動物是大家都要一起面對的責任。

動物福利成全球趨勢,臺灣今年首辦蛋雞動物福利國際研討會。(攝影/郭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