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野望沙龍
身處在影像泛濫、每天都被各式影音資訊轟炸的時代,堅持生態紀錄的影像工作者,如何在商業、娛樂、消費種種聲光刺激的重圍中另闢生路?
今年十月,「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前往自然紀錄片的聖地—英國布里斯托,那裡不只是全球最大的紀錄片影像媒體產業群聚的重鎮,更是歷史最悠久、參與者人數最多、素有「綠色奧斯卡獎」的Wildscreen影展發源地。為期一週的影展,除了有近40部新片首映,還有紮紮實實120個小時的座談、業界實務諮詢與大師班。在這個系列裡,我們將分享影展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全球頂尖的紀錄片工作者,如何透過紮實的調查、以無比耐心和毅力完成拍攝,用影像故事感染大眾、促使政策改變,進一步幫助生態保育的漫長使命。
今年兩起臺灣黑熊現身的事件,讓黑熊保育議題再度成為熱門話題。7月有民眾在臺東南安瀑布目擊落單小熊,雖然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立即關閉瀑布,未料新聞播出後引來大批民眾前往現場觀看、打卡;8月,嘉明湖兩座山屋出現4起黑熊進入山屋覓食狀況,為此臺東林管處緊急封閉嘉明湖步道半個月。
每屆野望影展都特別引進20部Wildscreen影展得獎入圍的自然影片,而今年的首映影片為曾入圍「2016 Wildscreen最佳科學獎」,並榮獲「2016評審推薦獎」的《骨骼之謎:恐龍再起》,影片全長60分鐘,由大衛艾登堡爵士主持,BBC製作。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生物──恐龍,雖然已經滅絕,但各地人們始終興致勃勃,努力於解開這些生物的謎團。故事從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一根巨龍骨頭開始,一路抽絲剝繭:這隻曾是地球上最大生物的恐龍有多大?有多重?吃些什麼?這麼大隻,牠怎麼走路?牠的肌肉和骨頭有什麼特別?牠的蛋跟寶寶長什麼樣子?透過模型重建技術,我們將目睹這雄偉生物的面貌。
想更接近自然一步嗎?從野生動物紀錄片入門是個絕佳選擇,尤其傑出的攝影剪輯,能讓人觀察到平時不容易看見的細節。期待這些小小的感動,催生親近環境的火種,未來成為守護自然的一朵燭光。
讓我們倒帶到40年代,當美國正從二戰後逐漸復甦,彼時的迪士尼集團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即便迪士尼的主要觀眾喜歡可愛絨毛主角和溫馨有趣的動畫,他們還是想來點不同的嘗試,派出製片團隊到野外拍攝自然紀錄片。
又是一個好聽的故事,又是一位老爺爺,但場景由美國華盛頓州的山裡,來到太平洋此方的蘇拉威西。無疑地,《鮭魚的記憶》是個具有素樸風采的作品,《大師:水下人生》Jago: A live under water則是一個展現專業的極致之作,卻未必花大錢的獨立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