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林華慶 讓保育踏出圈地思維,並交責在全民肩頭

並不是畫個保護區隔離人類干擾就是保育,而是要避免新興的農藥、化肥濫用,保存人類管理農田,修築埤塘、溝圳和邊坡等傳統的有益擾動。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國土生態綠網貼近沿海漁村 盼公民科學協力充實海洋生物資料庫

林務局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迄今邁入第2年,除了延伸中央山脈保育帶之外的淺山區域,還要向下連結沿海聚落,發展臺灣的里海倡議案例。今年水產試驗所也獲邀加入計畫行列,研究團隊預計在國內找出3個示範據點,紀錄沿海漁村的生活型態,也希望透過公民科學家的機制,讓漁民日常捕獲的水產也能進入國內海洋生物資料庫。

新聞
花改場首推里山生態學習書,一本60元邊玩邊學好趣味

花蓮農業改良場發表全新《東部里山製作‧台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內容不只里山知識,還研發四個活潑教案。玩家可以用圖卡玩里山地景設計遊戲、扮演土壤肥力的重要元素-氮去旅行,還附上田間調查用的昆蟲觀察記錄表。想更專業也可以,當農夫精算生產,連作物收益計算表都附在書裡。一本全彩只要60塊,未來會推出免費電子版,望成食農教育的有力教具。

新聞
不只餵鹿看大佛,到奈良「工房街道」體驗造紙、木工,實踐里山精神

到奈良餵鹿是臺灣人遊日熱門行程,但這個觀光發達的城市,12年前曾面臨遊客下滑窘境,卻也讓當地人重新看見奈良獨特的紙藝、木工、釀酒等等知識文化;在社區營造專家協助下,奈良開始打造「工房街道」,超過200家工房加入,推動與奈良傳統工匠交流的觀光體驗,每年參加人數達5萬人。
無獨有偶,在奈良縣高齡化、人口外流更加嚴重的東南部地區,也有設計師與地方政府合作,3年前開始整修地方上的老屋,設立共同工作空間,邀請創作者帶電腦到鄉村工作,至今累積造訪人數有5千5百多位,甚至有13對夫婦拜訪後,決定移居只有1千7百位居民的村落,可說是另一種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

新聞
國內技職院校第一所,「屏東科技大學」成為2018國際里山倡議新夥伴

針對於社區營造、鄉村振興、地方創生,屏科大跨領域進行研發,透過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科技,同樣符合里山倡議所強調的永續經營、保存保育、在地資源共享共生等中心思想。屏科大也表示,加入IPSI不僅可作為國際交流之台灣里山範例,吸收各國相關研究成果和實務經驗外,並有助國際瞭解台灣熱帶農林業鄉村地景保育和社區營造的進展。放眼未來,也將繼續投入國際里山里海的環境保護行列,共同為生物多樣性與全人類的福祉努力。

新聞
看見里山生活,「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今開幕

里山(Satoyama)意指人為聚落週遭的山林,與村落從事農耕與森林經營,形成山林、農田和聚落共生的地景。2010年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通過認同「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是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永續方式,能兼顧生物多樣性、人類福祉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社會-生態-生產」和諧共生的願景,臺灣也於當年開始響應推動。

新聞
讓動物安心成家,林華慶:串連棲地、打造社區居民有感的森林

臺灣首部利用空拍技術記錄自然保護區域的紀錄片「保島」,將臺灣從高山到濱海的棲地環境和物種生態多樣性留下許多珍貴畫面,也凸顯目前約占臺灣陸域面積19%的95處自然保護區域,對國土保安、野生動物棲息、維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要。

新聞
從里山尋一條臺灣的路(上)

里山在臺灣的推動也有 6年的時間,本文想針對里山在臺灣發展的過程進行一些探討,也希望指出里山在未來發展可能遭遇的困境

新聞
從里山到羅山,全臺第一座有機村啟動二次生態復興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在 2002年成為全臺第一個有機示範村,名聞一時,13年過去,有機農業已成為花東顯學,羅山村不再是唯一,該如何帶動社區重新發展

新聞
用舌尖感受「森—川—里—海」的熱忱

噶瑪蘭族部落——新社部落位於花蓮市南方40餘公里,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是目前保存最多噶瑪蘭語言及文化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