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里山到羅山,全臺第一座有機村啟動二次生態復興

文、攝影/ 林慧貞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在 2002年成為全臺第一個有機示範村,名聞一時,13年過去,有機農業已成為花東顯學,羅山村不再是唯一,該如何帶動社區重新發展,留住更多年輕人,成為當地居民最大的課題;近年富里鄉農會和羅山居民重新盤點資源,引進國際蔚為主流的「里山倡議」,發起有機村的二次復興行動。

他們重新利用管理周遭荒廢已久的竹林,降低山羌危害農作物機會,同時傳承老一輩手作斗笠技術;另與林務局和工研院合作,運用碳化竹子技術,供應當地有機肥和熱能,建立循環農業,將農業從生產進一步擴大到生活、生態,企圖打造全臺最大的里山聚落。

羅山居民計劃整理廢棄步道和周遭竹林、樹林,發展低度旅遊。

有機村復興,留住年輕人

「你看這個斗笠軟軟的,不耐用,我們都編得很紮實,可以用很久。」80歲的林運枝拿著兩頂斗笠在手上比劃,跌進小時候的回憶裡,每逢放假,都要跟長輩一起到山上剖竹子、撿筍殼、竹葉,「編斗笠很辛苦,以前我們這邊大家都在編,後來大多從國外進口,很少人做了,我也好幾年沒做囉。」

大多數人對羅山村的印象都是有機村,其實70年代,羅山是全臺數一數二的斗笠出產地,解說員劉益久表示,羅山村地名一說是從境內螺仔坑溪的「螺」演變而來,也有人認為來自斗笠臺語「瓜笠仔」中的「笠」發音。可以想見滿山遍野桂竹筍,為這個夾在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的小村落,帶來務農之外的豐碩收入。

然而手工編織不敵中國、東南亞廉價人力和機器,隨著全球化貿易,羅山的斗笠技藝和桂竹林一樣,面臨荒廢的命運,現在編織斗笠的老師傅,一隻手數得出來。

不過老天爺關了羅山村一扇門,沒忘記幫他們開窗,2002年,花蓮農改場調查,羅山村水源、土壤潔淨,具備發展有機農業的潛力,在政府挹注和當地人支持下,「羅山有機村」就此誕生。

在有機農業還不盛行的年代,不用農藥種稻轟動了全臺,讓這個近200戶的小村落頓時遊客如熾,連帶也發展出當地特有的泥火山豆腐體驗行程;不過這10多年來,有機、友善農業當紅,各式各樣有機稻、蔬菜、雜糧屢見不鮮,羅山村的名氣漸漸沈寂,雖然有青壯年返鄉,但村內依舊老農居多。

為了留住更多年輕人,羅山社區發展協會與協助推廣有機村的富里農會,近年開始盤點周遭資源,期望推動「里山」,活化羅山村。

林益誠表示,手工編織紮實耐用。圖中斗笠進口斗笠(左),羅山手工編織斗笠(右)。

竹產業復興,循環經濟、傳統技藝融入社區

「里山」(Satoyama)概念來自日本,原意是指結合淺山樹林如竹林等,以及周遭濕地、草地、聚落,建立複合式的生態系,尋求人與動物、大自然的平衡。

對羅山居民來說,推動里山第一個注意到的就是桂竹筍,手編斗笠沒落後,除了居民日常行進路線,羅山村大片桂竹筍林多半廢棄,雖是保育類動物山羌、環頸雉天堂,卻苦了當地居民,水果、黃豆等各式農作物,不斷遭受侵害。

「山羌就在我家門口,羅山每個人都見過山羌」,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益誠指著竹林邊坡的山羌腳印,無奈地說,這裡的野生動物不怕人,放鞭炮也沒用,已經多到很困擾了。

早期公部門曾投入經費,在竹林間鋪設觀看羅山瀑布和當地泥火山、大埤塘的步道,但長期以來沒人管理,居民討論後,決定重新規劃現有步道,整理沿途竹林,培育解說員,重新吸引遊客。

林益誠表示,並非要將野生動物趕盡殺絕,而是希望藉著低度觀光,適時讓野生動物知道不要太靠近住家,仍會保留偏山的棲地,讓動物有地方住。

復興斗笠技術也是羅山社區目標,不過除了延續傳統,居民也跟上現在國際最熱門的循環經濟,找來工研院,研究竹子碳化技術,一方面作為有機稻田的堆肥,一方面提供熱能,降低外地長途運輸碳足跡。

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解釋,羅山有豐富的泥火山,溫度約35度,工研院正在研究能否用碳化竹子的熱能,加熱溫泉水,發展旅遊產業;竹子也可做成圍籬和其他裝飾品,發展地區文創,「這邊約有60公頃廢棄竹林,若能好好發展林業經濟,可以提供當地就業機會,在保育和經濟間取得平衡。」

羅山早期推出的泥火山豆腐手作體驗相當具有特色。

從下而上凝聚當地人共識

從前推動羅山有機村時,公部門投入許多經費,幫當地居民蓋步道、涼亭、水泥溝渠,但居民坦言,實際使用率不高,「老的忙著種田,年輕的在外工作,沒人可以維護經營」。凸顯出早期由上而下思考、缺乏在地思維的困境。

這些經驗讓羅山居民認知,發展社區必須從下而上,找出家鄉共同願景。林益誠說,這一年來居民已經坐下來開過好幾次會,調查現有的生態資源、基礎工程,「現在大家知道自己擁有什麼了,才能將社區推廣出來。」

富里鄉農會近年也積極推動農村旅遊,和羅山想法不謀而合,因此大力引介公部門資源,串聯周遭社區農事體驗行程。林務局也支持羅山村發展里山倡議,保育組組長夏榮生曾走訪羅山村,他認為當地居民很有想法,且是少數有農會協助的里山案例,「農會體系進來,讓居民推動起來更有力。」

但夏榮生也提醒,不論是政府或農會,都只是陪伴、協助角色,羅山想變什麼樣子,必須由居民自主討論,凝聚共識,「這樣的里山才有成功機會。」

林務局造林組組長李允中則欣見里山倡議融入林業經濟,他表示,羅山居民曾提出用當地的造林樹種相思樹、闊葉樹,發展手作步道、竹籬笆等等,林務局樂觀其成;近年林務局也開發出許多林業產品,若社區有需要,可以提供技術、設備,協助整合林業資源。

林益誠盼望,推動里山,除了希望發展地方經濟,重要的是讓居民重新認識家鄉。他自己也是返鄉二代,在外頭打滾幾十載後,4年前才回家發展社區導覽解說、泥火山豆腐體驗,「希望能讓年輕人想留下來,不要像我一樣高中畢業就離家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