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餵鹿看大佛,到奈良「工房街道」體驗造紙、木工,實踐里山精神

文/林宜潔 首圖提供/坂本大祐 攝影/林宜潔
到奈良餵鹿是臺灣人遊日熱門行程,但這個觀光發達的城市,12年前曾面臨遊客下滑窘境,卻也讓當地人重新看見奈良獨特的紙藝、木工、釀酒等等知識文化;在社區營造專家協助下,奈良開始打造「工房街道」,超過200家工房加入,推動與奈良傳統工匠交流的觀光體驗,每年參加人數達5萬人。
無獨有偶,在奈良縣高齡化、人口外流更加嚴重的東南部地區,也有設計師與地方政府合作,3年前開始整修地方上的老屋,設立共同工作空間,邀請創作者帶電腦到鄉村工作,至今累積造訪人數有5千5百多位,甚至有13對夫婦拜訪後,決定移居只有1千7百位居民的村落,可說是另一種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

從0到5萬人,以職人工藝深化奈良周邊旅遊體驗

林務局10月13日邀請8名日本里山專家來臺交流6日,除深入走訪北中南13個社區,昨(18日)在臺日里山專題座談會上,日本專家也分享里山倡議中的社區營造經驗。

專長復興山村的大森環境規劃研究所有限公司代表大森淳平,12年前開始與奈良當地職人合作,共同發展以傳統工藝深化觀光體驗的方式。

大森淳平表示,奈良縣擁有3個世界遺產與許多重要文化景觀,是日本傳統文化觀光地。然在1988年後,只仰賴歷史文化資源導致觀光客減少,從1988年每年4,100萬人下滑到2006年剩下3,500萬人,「很多人都是來看大佛就走了。」將近九成的觀光客都是「當天來回」。

這讓他體會,奈良需要從單純「看的觀光」轉向「參與體驗交流型的觀光」。

大森淳平發現,在奈良大佛10分鐘車程之內就有農業地景,而且有很多在地職人的工房。因此,2006年開始,他引導奈良建立工房街道事業,目前有超過200間工房加入,包含手工製紙、木工、草木染、鐵刀鍛造、釀酒、釀醬油等。

工房街道是與奈良當地藝術家共同合作振興地方的計畫,除了提供觀光客來玩,也有學童的農事體驗活動。(圖片提供/大森淳平)

他解釋,這個倡議的目的,是為了跟觀光客分享在地職人的技藝,「打造奈良成為能夠多次造訪,並與當地居民建立互信交流關係,而且每次到訪都能滿足離開的觀光地點。」

剛開始當地人也覺得這樣有點困難,不過隨著大家開始關心這件事,加上地區大學跟其它人的幫助,當地工匠開始開放一些工作程序讓大家參觀,後來也變成遊客到奈良旅行的重點。

這樣的觀光模式吸引了媒體注意,也帶進越來越多遊客。大森淳平表示,10多年來,工坊之間也建構起網絡,不再單獨作戰,地區展售中心、導覽員系統等等都非常完備,從0開始,到現在一年約有5萬人造訪工坊。為了讓大家更認識地方上的職人,工坊網絡還自費出版介紹職人工藝。

他指出,發展利用周邊資源的手工藝體驗,不僅可以提高觀光深度,也可以帶來開發新商品的動能,進而鼓勵藝術家移居奈良。

工房街道也成為外國人士認識奈良的平台,時常有外國單位前往研習日本文化。(圖片提供/大森淳平)

不過奈良仍面臨許多挑戰,最主要問題就是工藝家逐漸消失,而且邁向高齡化,年輕繼承者不足。另外,初期成員的活躍力也逐漸下降。未來必須活用工坊網絡,除持續舉辦活動,也要趁年邁的工藝家還健康時傳承技術,必須在既有成員外,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他補充,在日本其它地方像是新潟,也有引進地方工藝與里山概念同行的例子。另外,依靠年輕一代投入社區,才能活化社區。他舉例,這次也在參訪團隊中的坂本大祐,從事平面視覺設計,正是從大阪移居奈良鄉村的青年案例。

創造共同工作空間,吸引年輕人移居鄉村

平面設計師坂本大祐,12年前從大阪移居到奈良縣東南部的東吉野村。他說明,東吉野村的產業以林業為主,隨著產業衰退,就業機會減少交通不便,人口外移嚴重。1960年代,東吉野村人口曾多達一萬人,目前整個村莊人口剩不到當時兩成,只有1,700人,65歲以上老齡人口佔54%,是個老齡化十分嚴重的村落。

「村裡環境好得不得了。」坂本大祐說,村落裡流動的河川,清澈得可以在裡面游泳,「又有村落又有山跟河,真的是像圖畫那樣的地方」。他說,自己就是因為愛上這裡的環境才決定移居,並且積極參與設計地方農產品的包裝。從2013年開始,坂本大祐主導由奈良縣官方委託的鄉村振興工作,希望增加移居人口。

東吉野村自然環境優美,坂本大祐就是因為愛上這裡的環境決定移居。(圖片提供/坂本大祐)

「我們在想怎麼吸引大家搬過來,搬過來之後可以做什麼事情,最後我們決定用office camp的方式。」 他跟奈良地方政府合作,將70年歷史的舊房子改建成辦公基地,當作一個共享空間,邀請各地的文字工作者過來。

共同辦公空間從2015年開始營運,至今總計有5,500來訪人數,空間使用人數到達1,200人,更有13對夫婦因為曾造訪這裡而決定住下來。

坂本大祐說,空間成功營運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以創作者為主要邀請對象,「只要有網路,到哪裡都可以工作。」另外,就是要提供這些創作家品質良好的工作空間。「甚至有名古屋的設計師帶著筆電就到這裡來工作,也有帶小孩過來的。」

東吉野村中的老房整修後變成非常美麗的共同工作空間,吸引各地的創作者前來,3年來常舉辦各種活動,深化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圖片提供/坂本大祐)

最難的挑戰還是在於融入當地社群,坂本大祐說,這個公共辦公空間如果只有外來的人並不可行,創造跟當地居民的互動非常重要。「因為有這個社區,才會有這個空間。」 村裡的國小學童也會來參觀,了解大家在這裡做什麼。他強調,要讓其它人可以住進來,就必須要盡量創造互動,解開交流障礙。

簽訂策略聯盟,未來盼深化交流

此次8名日本里山專家來臺,與屏東縣、高雄市、新北市等地區的13個社區與地方團體互動,深入拜訪地方。昨也在座談會上,由林務局長林華慶見證,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務長馬上閔﹑社區林業中心陳美惠主任與日方「日臺里山交流會議」會長中村伸之等一行日方代表,簽訂策略聯盟協議。

近年林務局積極推動「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在里山資源活用、青年返鄉從農、協助友善耕作和農產品銷售、都市與里山的鏈結、善用在地資源與傳統文化做防災或社區重建等都有不錯成果,參訪的日方代表也紛紛表示驚艷與肯定。臺日雙方此次簽訂策略聯盟協議,未來將針對「生物多樣性」、「里山倡議」、「森川里海合作」等議題的實作經驗持續交流。

林務局邀請8名日本里山專家來臺,昨在林務局舉辦臺日里山專題座談會,邀請日本專家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