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草莓指南】草莓風味輪

臺灣草莓品種繁多,有的品種酸甜濃郁,令人口齒生津;有的甜感飽滿,不覺蜜在心頭;也有酸甜並陳又帶特殊乳香─完全是多重享受。草莓的特色因環境和照顧條件差異,從外觀、顏色、氣味到口感多有不同,各具豐富滋味;編輯部彙整草莓各種風味敘述,打造專屬風味輪。

番仔薑麵線
鄉間小路
【百元風味鈔】愛的涕泗橫流:番仔薑麵線

小時候,母親喜歡熬鮮魚湯,加入大量的薑片,可以行氣、暖身。父親也常說,當兵時若行軍淋了雨,部隊必定煮薑湯給士兵暖身,而嗜甜的父親少時最喜歡的夢幻零食之一,即是薑糖。我讀著外國小說,裡面過聖誕節必有薑糖和薑餅人,聽起來就是美妙之至的食物。可惜,我真怕薑。

鄉間小路
【臺灣原生種】巴氏銀鮈

你聽過巴氏銀鮈(音:居)嗎?它的體型不大,身長僅數公分,是一種臺灣特有、但已瀕臨絕種的原生淡水魚。分布區域在海拔十到三百公尺左右,目前多現蹤於中、彰、投三縣市範圍內的烏溪主、支流,水圳與埤塘間。

秋季落果的各種狀態。
鄉間小路
【林間散步】苦楝的季節層層疊加

所有樹木,都有各自的時間表,季節未必是四個,時序之間,也未必有截然劃分的界線。

像苦楝這類落葉樹種,必定有一段葉片落盡的時節,那時所有的枝條裸露,成為全然的線條表現,是屬於落葉樹獨有的通透。而落葉前的準備,與枝頭上冒出新芽的那幾日,都是樹木的時間刻度,指針走過,全新物候就要開始。

風格華麗充滿貴族氣息的茶具組。
鄉間小路
【四方茶話】茶具與茶聚──初訪穆葉茶房

永康街一帶,巷子裡的老公寓前,順著「穆葉茶房」招牌走上三樓,參加每週六晚固定的茶聚。

茶聚的形式,是茶房主人芝毓,想以更放鬆的方式,歡迎對茶有興趣的新舊朋友,一起品茗。三、四個小時中,可能喝到四至八款茶品,每次的茶品都不固定。

在賽道上迎來天亮後,也能看到霧中的遊湖船。
鄉間小路
【山路跑旅】雪恥還不如先睡飽

為了二〇二四年十一月在石門水庫舉辦的「Action Asia 50 Taiwan」越野跑,我整年投入大量體能訓練,集中強化自己的跑步耐力、上下坡技巧和肌力等。我甚至勵行減肥,期望至少不要被體型拖累。畢竟前一年的慘澹經驗,我的身心都狠狠記住了。

樟腦寮大橋是阿里山林鐵最壯觀的橋,著名的螺旋爬升由此展開。
鄉間小路
【阿里山鐵道物語】重返樟腦寮:樟樹綠廊間,看見時間的流動

我從竹崎站搭上阿里山號1車次的列車前往樟腦寮,想看看車站整修後的樣貌,也希望感受全線通車後的新氣象。

跨過牛稠溪與東廣遼溪之後,小火車進入登山段,不久便來到林鐵迷口中的「一大彎」,也是上山途中第一個馬蹄形彎道。沿途窗外是一幅熱帶風情畫,相思、龍眼、檳榔等樹林交錯。

萬華街邊的刈包白白胖胖,蒸騰香氣將人拉進回憶裡。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一口刈包,咀嚼青春的海風

夜晚的臺北街頭,人潮如織,燈火輝煌。萬華的刈包攤子前排著長龍,師傅手法嫻熟,將白軟的刈包皮掀開,抹上花生粉,夾入鹹甜適中的滷肉和爽脆的酸菜。那熱騰騰的香氣撲鼻而來,我咬下一口,滿足感瞬間蔓延至全身。然而,正當這熟悉的滋味帶來愉悅時,一股淡淡的鄉愁,卻如潮水湧上心頭。

一樓與地下室之間的半樓,一樣盡是小販。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冬日青菜使我自打嘴巴──臺北松江市場

這日與朋友相約逛松江市場,素來不買菜的我,照例只帶上相機,見友人備了大小購物袋,頗不以為然:「這趟是要來蒐集照片素材,不會停下來買菜啦。」

下一秒,我轉向她露出懇求的眼神:「妳還有多的袋子嗎?」——我看見擁有完美白黃綠漸層色階的剖半大白菜,只要六十五元。

南法一星餐廳Le Clair de la Plume的所有食材皆來自附近產區,菜單上會詳細註明農場與農夫。
鄉間小路
【不只是吃飯】從菜單說起

不知道你去餐廳用餐時,是否看得懂菜單?相信不少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很愚蠢,怎麼可能看不懂菜單?
中文的菜單因為生活習慣,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東坡肉、左宗棠雞、避風塘炒蟹等等,就像我們知道太陽餅沒有太陽,老婆餅沒有老婆。但偶爾也會遇到宴席菜單上寫著「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種抽象詩意的菜名,這種時候憑藉著想像力,也能猜到是二種圓形食材的組合,但什麼是大珠?什麼是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