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道物語】重返樟腦寮:樟樹綠廊間,看見時間的流動

樟腦寮大橋是阿里山林鐵最壯觀的橋,著名的螺旋爬升由此展開。

樟腦寮大橋是阿里山林鐵最壯觀的橋,著名的螺旋爬升由此展開。

文字╱攝影 吳明翰

我從竹崎站搭上阿里山號1車次的列車前往樟腦寮,想看看車站整修後的樣貌,也希望感受全線通車後的新氣象。

跨過牛稠溪與東廣遼溪之後,小火車進入登山段,不久便來到林鐵迷口中的「一大彎」,也是上山途中第一個馬蹄形彎道。沿途窗外是一幅熱帶風情畫,相思、龍眼、檳榔等樹林交錯。在木履寮到樟腦寮之間,從右側窗戶望出去,能眺望到塘湖山、金獅山和大坑山相伴而行的壯麗景色。

昔日的昇騰

火車緩緩駛進樟腦寮車站,眼前矗立著獨立山,知名的螺旋路線便是在獨立山上打穿十一座隧道,緩緩盤旋而上。搭乘火車繞行獨立山,可以看到樟腦寮三次,一次比一次還更高、更遠。

每一景、每一物都承載著豐富的故事。《國寶上雲端》作者趙玉華,以臺語吟唱樟腦寮這麼描寫:「紲落來到樟腦寮,舊的車站猶閣留;出產腦油不得了,毋閣今也已蕭條。」樟腦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領時期,地名示意了曾經興盛的樟腦產業。鐵道旁留有昔日蒸汽火車頭加水時使用的水塔、水鶴,令人遐想當年炊煙交融昇騰,帶來濃烈生氣的盛況,是樟腦寮車站的著名地標。

通車後的村落生機

與以前「追火車」的心情截然不同,我選擇在車站的候車椅上靜靜坐著,欣賞通車後的小站風貌。此時,旁邊的小販一邊擺放新鮮的龍眼和柿子,一邊熱情地指著不遠處的獨立山對遊客說:「獨立山步道到了山頂,能俯瞰到樟腦寮的全景,非常壯觀!」對於在這裡販售當地水果的劉惠卿來說,這樣的介紹早已成為她的日常。她笑著說道:「通車後,來的人變多了,為這個村落增添新的生機!」她興奮的語氣中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與期待,同時也讓短暫停留的旅人們,深刻感受到這裡濃厚的人情味。

傳統市集不僅提供在地農產,更是人情傳遞的樞紐。
傳統市集不僅提供在地農產,更是人情傳遞的樞紐。

「汗道」到步道,回望來時路

從獨立山步道往上,腳下的石階穩固而堅實,心中不禁感慨。在鐵路未開通時,當地先民辛勤開墾,憑藉雙腿走出的「汗路」,搬運生活物資,完成林業工作。現在,這些步道雖不再扮演運輸角色,但步道旁的山勢陡峭、山巒層疊,登山客絡繹不絕的足跡,宛如一條記憶長軸,演義出山地墾殖的生活。

樟腦寮車站坡度大,火車在陡峭坡道長時間停留有安全疑慮,因而另外設置坡度水平的站場稱「折返式車站」。是臺灣唯一仍運作中的折返式車站。
樟腦寮車站坡度大,火車在陡峭坡道長時間停留有安全疑慮,因而另外設置坡度水平的站場稱「折返式車站」。是臺灣唯一仍運作中的折返式車站。
修復後的樟腦寮車站不僅融入地景,更成為旅人登山前的新打卡點。
修復後的樟腦寮車站不僅融入地景,更成為旅人登山前的新打卡點。

作者 吳明翰

阿里山林鐵文資處管理師,喜歡探索生活與島嶼文化,經常出沒在林鐵沿線小站與聚落,拍寫沿線庶民日常與人情旅事。著有《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他鄉.故鄉:澎湖南方四島紀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