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黃瀚嶢
所有樹木,都有各自的時間表,季節未必是四個,時序之間,也未必有截然劃分的界線。
像苦楝這類落葉樹種,必定有一段葉片落盡的時節,那時所有的枝條裸露,成為全然的線條表現,是屬於落葉樹獨有的通透。而落葉前的準備,與枝頭上冒出新芽的那幾日,都是樹木的時間刻度,指針走過,全新物候就要開始,直走到樹葉將一切掩蓋,那另一極端,樹又開始悄悄準備落葉,走向一元復始。
亞熱帶的臺灣,常綠景觀之中,要能在原生植物名錄裡,尋獲這類季節分明的落葉樹,各個都是珍品。
落葉的現象,多半來自變動較大的環境,就低海拔而言,主要是旱地―海岸,乾燥的臺地,土層淺薄的岩石坡面,河流頻繁改道的平原。野生苦楝,遍及上述所有地方。
梅雨之後,苦楝的葉量達到極致,滿滿的光合作用,糖分累積,果實成熟。十月之後,尤其在臺灣中南部,開始了漫長的旱季,隨著日照角度傾斜,苦楝的金色時期要開始了。
在我任教的靜宜大學,有幾棵早於校舍,老地圖中就已挺拔的苦楝。十月底的期中考過後,我發現綠葉中逐漸鑲上片片金黃,像秋季陽光的浸染。苦楝懸垂的小果實像金色的櫻桃,還有個雅致的名字,金鈴子,名字中帶著聲音。
秋天的苦楝確實有聲音,那是陣陣鳥鳴。微微發酵的熟果,帶著桃子的氣味,舌尖初嚐還算甜,很快就發苦,那是植物鹼。苦楝果只能是鳥或松鼠的食物,就連牠們也未必能大量取用,樹下滿地落果,有的被啃幾口,因苦味而放棄,不甘心又回來試別顆。還算適口的,就吃得剩下果核,白色多稜的核,像樹下的落齒。
當全樹葉片轉黃飄落,部分黃色果實,還會進一步變為橘紅,在過年前後的無葉時節,繁複的枝條中,掛著橘色黃色的喜氣。
大約二月,苦楝會重新抽葉,隨即冒出花序。花瓣白中帶紫,盛放後,花心雄蕊卻是極深的紫黑,遠遠黑白混雜,整棵樹呈現芋頭般的色調。那時只要路過樹下,微風送來楝花獨有的奶香―苦楝獨有的芋頭牛奶時期,芋頭牛奶的春季開學。
作者 黃瀚嶢
森林系畢業,自由接案,生態圖文創作者。作品包含兒童繪本《圍籬上的小黑點》與散文創作《沒口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