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場場長張定霖投入種苗領域40年,熟知綠肥作物對農業乃至於生態的重要性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 綠肥讓土壤變健康,也能減碳增匯助農業淨零

臺灣種植綠肥作物的歷史由來已久,即便在1970年代化學肥料興起時,綠肥一度式微,但主管機關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與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仍持續推廣綠肥,因為綠肥有相當多元的功能,不僅能提升下一個期作作物生產力,也對整體生態有益,更能幫助維持土壤環境平衡,減緩土壤因過量施用化肥持續惡化,是永續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新聞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專訪:保價再提高2、3元,對稻米產業會是災難

農曆年節將至,也是公曆年初始,《農傳媒》專訪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他表示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很簡單,但「這樣不需要我當農委會主委,任何人都可以當主委!」

新聞
農委會主委專訪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水稻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但臺灣長期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糧價難以提高,農委會110年起實施「稻作四選三」政策,減少稻作面積及產量,在111年取得甜美的「收穫」,全年濕穀販售價格每百臺斤(刈)最高逾1,100元,創下近半世紀以來最高價,打破糧價長久低迷的局面。

新聞
陳吉仲:稻作四選三可繳三期公糧 稻熱病損失2成收入保險照賠

稻作四選三將從今年二期作起檢核前3個期作耕作項目,地方上稻農擔心政府要取消農民繳交公糧資格,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8)日連跑雲林斗南及彰化社頭、芬園三地與農民座談說明,參加四選三稻農只要配合1次轉作或休耕,仍可繼續繳交3次公糧;參加水稻收入保險,因稻熱病損失2成也可理賠,保障比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更全面。

新聞
政院啟動重大農業投資 新一期「綠色環境給付計畫」4年投入400億元

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化解農業部門面對的外部競爭壓力,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4)日在行政院會中表示,核定111年至114年新一期的「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經費4年400億元,將競爭壓力轉化為促進臺灣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讓臺灣農產品更具競爭力、更能走向國際,為農民創造更好的收益。

新聞
【首長牛年新展望─農糧署長胡忠一】上篇 農糧產業結構大調整 稻作「四選三」年減2萬公頃

農委會農糧署掌管稻米、蔬菜、水果及雜糧等作物產業,以及肥料、農業機械等資材產業,含括農業層面相當深廣。根據108年統計,農糧產業年產值高達2,625億元,占農業部門產值一半以上。農糧署每年預算400多億元,用於公糧收購、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等計畫,以及推動有機、產銷履歷等食安五環相關政策。

新聞
2021農業新制元旦上路 農民退休儲金開辦 學校午餐補助加碼

2021新年即將來到,農業部門元旦起將實施不少新制,讓農民可以安心工作,更是農業轉體質的一年,養豬產業鏈升級、稻作導入計劃生產。

新聞
【氣候變遷04】11項最易受乾旱衝擊作物公布 農委會擬推大區輪作制度

農委會2日公開農業部門因應乾旱調適策略,公布其評估11項易受缺水衝擊的乾旱高度敏感作物,並提出短中長期調適策略,中期策略擬實施大區輪作制度,將以農糧署明年一月實施的「稻作四選三」政策為基礎,鼓勵稻作兩年四期作其中一期轉作旱作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