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啟動重大農業投資 新一期「綠色環境給付計畫」4年投入400億元

行政院核定111年至114年新一期的「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經費4年400億元。(圖片提供/行政院)

為了化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農業部門面對的外部競爭壓力,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4)日在行政院會中表示,核定111年至114年新一期的「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經費4年400億元,將競爭壓力轉化為促進臺灣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讓臺灣農產品更具競爭力、更能走向國際,為農民創造更好的收益。

農委會24日在行政院會報告「全面推動綠色環境給付 健全農業基礎環境」,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臺灣目前有稻米生產過剩、飼料作物不足問題,水資源常有不足危機,解決方式就是減少稻米生產,增加飼料作物生產,節省水資源用於民生及其他產業,同時要設法保住優良農地,作為糧食安全的後盾,農委會因此執行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以符合政策目標。

目前的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有六大措施,胡忠一表示,農業環境基本給付是在特農、一般農的農牧用地種植農糧作物每公頃即給付1萬元,目前參與面積有32.5萬公頃;獎勵稻田轉作或契作,以調減稻作面積,建立合理的栽培模式,110年水稻田轉作、契作面積有13.5萬公頃。

飼料玉米需求高度仰賴進口滿足,因此要設法提升國產供應量能,獎勵特農及一般農的農牧用地種植硬質玉米或青割玉米,種植硬質玉米每公頃6萬元獎勵,青割玉米3.5萬元獎勵,期使國產飼料用玉米面積倍增,胡忠一說,今年補貼資格鬆綁,原本不具基期年資格的特農、一般農的農牧用地種植飼料玉米也能享有補貼,去年種植面積有1.5萬公頃,產量8.8萬公噸,今年面積可望倍增至3萬公頃,產量17.6萬公噸。

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政策,是指在2年連續4個期作中,至少1個期作轉作或契作,或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建立常態性水田耕作制度轉型,預計今年2期稻作面積可減少1萬公頃,但若從事有機友善、產銷履歷稻作不受影響。

水資源競用區推動大區輪作方面,在石門、上坪堰、明德、鯉魚潭、部分石岡壩及曾文烏山頭等6個水庫水競區內的灌區土地,以2年為周期,規劃每年第1 期作輪值不種水稻,減緩區域供水壓力,111年預計減少5千公頃的稻作面積,與稻作四選三政策合計可減少1.5萬公頃的稻作面積。

111年1期作起,實施水稻收入保險,所有稻農都可享有天災救助轉換的「基本險」保障,胡忠一表示,全臺超過21萬名稻農一律納保基本險,保費由政府全額負擔,並可依照個人意願參加水稻收入保險的「加強險」,不繳交公糧的稻農就能投保保障更多的加強險,政府補助一半保費,農民最低只需繳1成保費,保單即可生效,減產5%即可獲得理賠,期待提升稻米競爭力,降低稻農對繳交公糧的依賴。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轉述蘇貞昌在院會指示,因應我國申請加入CPTPP可能對農業及農民產生的衝擊,政府除加速稻米產業結構調整外,農委會應積極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並建構完整冷鏈、拓展國際市場、擴大農業保險,以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