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態
尾斑鈍鰕虎(環帶鰕虎)是海水養殖觀賞水族中常用來維持魚缸環境的「功能性生物」,歐美市場每尾單價約35美元,但尾斑鈍鰕虎是珊瑚礁生態系魚類之一,人為採捕已造成生態環境壓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成功建立全球首例尾斑鈍鰕虎人工繁養殖技術,可望替代野外採捕。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拾起獵槍,下山從事移除埃及聖䴉的工作,原本不在全志祥想像中,但沒想到因緣際會可以讓他們有機會發揚獵人精神、重拾獵人尊嚴,是「很不可思議」的過程與轉變。
即使是最受悉心照顧的農田,我們也都需要自然。為了永續經營這些農田,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折衷辦法。對大多數農田而言,絕對找不到完美的片面解決方案,一昧保護荒野或是一昧提高生產都無濟於事。我們需要重新讓農業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兩者進一步疏離。
一整部農耕史,實際上講的就是世人嘗試克服生產過程中大自然所施加的限制,而且這份努力常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土壤的肥力。農民藉由無止盡的試驗,透過從錯誤中學習的艱辛方法,發現以下這件事:如果過度利用土壤,生態系統將會崩潰,而且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亦將遭受破壞。
筆者雖然長期從事紅樹林相關研究工作,認為栽植紅樹林需經審慎評估後再作決定。然而,澎湖青螺濕地原本有紅樹林存在,在堤岸限制範圍內小面積復育栽植,目的僅是提供各單位進行生態及自然教育場所,實不應在未嚴謹查證情況下,背負導致澎湖臺灣招潮蟹滅絕之罪名。
臺灣位處候鳥東亞澳遷徙線中央,為眾多水鳥過境及度冬重要棲地。臺灣沿海溼地過往也因填海造陸、圍墾魚塭及沙源流失等原因,導致西部泥灘地大幅縮減與劣化。在自然溼地不斷減少下,人為溼地保育水鳥功能逐漸受到重視,研究指出水田、魚塭及鹽田成為水鳥替代棲地,減緩自然溼地破壞產生的衝擊。但是隨著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對於土地的需求,西南沿海廣大的廢曬鹽田成為光電板設置的選項,因而引發綠能光電發展與鹽田生態保育的爭議。
澎湖的章魚種類相當多,澎湖人說到章魚,他們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一斤動則千元的澎湖章魚。這個尚未被命名,疑似為澎湖特有種的物種,每年只出現在元宵後到媽祖生之間,是澎湖人相當喜愛的水產品之一,但近年因棲地被颱風破壞、過度捕撈等問題,讓物種數量急遽降低,專家表示,延長禁捕期一周、合理捕撈,且重建棲地才能有效復育資源。
走進大自然,我們能夠看見什麼?眼前萬叢的綠是被視為孤獨的山頭, 還是連綿豐碩的森林?在生態攝影的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當攝影者為了等待畫面耗費數日無功而返時,心中卻期待著下一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