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環境教育
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常有極端的短延時強降雨等情形。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挾帶破紀錄的降雨量,尤其受災地區以南部山區最為慘重,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小林部落滅村事件,成為全民心中最為沉痛的記憶。經歷過此重大災害,民眾重視的災害防範意識開始形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簡稱臺南分局)透過培訓「水土保持志工」及「土石流防災專員」二大志願服務民間夥伴(核心成員),進入社區校園宣導水土保持與防災環境教育知識,提升一般民眾與學童對於水土保持與防災的常識,並且採取積極軟硬體措施,加強上游坡地集水區水土保持環境及完備各項保育設施,協助地方提升防災自主能力。
特生中心今年首度針對農友設計環教課程,特生中心副研究員王經文表示,農友從事友善農業總期待知道田區生物多樣性是否增加、如何改善,課程將培訓農友作生物多樣性的生產環境維護管理及調查;預計3月中旬開課,2月底開放報名,先試辦一梯次40人,後續視參與情況再增開課程。
基隆嶼過去以觀光聞名,春夏季有野百合盛開,垂直岩壁佈滿百合花盛景,秋季時,則有金花石蒜盛開,是基隆嶼最迷人的生態旅遊特色,曾創下單年度有7萬名遊客造訪,但因其地理位置易受風浪影響,接連颱風摧毀基隆嶼碼頭,基隆市政府考量安全因素決定封島整修。
全世界已經命名的昆蟲超過一百萬種,其中光是甲蟲類、蝶類、蛾類、蠅類、蜂類、蟻類就佔了昆蟲世界一半以上,牠們無所不在,有時候扮演人類的好幫手,有時卻帶給人類極大的麻煩。
由農委會林務局、雲林縣政府、口湖鄉公所及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辦理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於106年5月5日開幕,5月6日下午及5月7日全日,來自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們及社區夥伴們將和大家說明自己的創作及進行DIY活動。
為了建置蝴蝶時空分布資料及環境教育資料庫,使全民認識、保育及永續利用蝴蝶資源,進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教育有所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3~2016年在中部地區運用公民科學家,推動由社區居民參與的蝴蝶調查工作。4年來,已完成68條具有發展環境教育潛力路線的蝶況調查,累計調查成果有35,893筆、179,331隻次、258種,並已將調查成果提供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供各界查詢及下載運用,發揮保育及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