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島三年後開放,基隆嶼將營造為環境生態教育場域

文/ 洪嘉鎂 攝影/ 謝佩穎

基隆嶼過去以觀光聞名,春夏季有野百合盛開,垂直岩壁佈滿百合花盛景,秋季時,則有金花石蒜盛開,是基隆嶼最迷人的生態旅遊特色,曾創下單年度有7萬名遊客造訪,但因其地理位置易受風浪影響,接連颱風摧毀基隆嶼碼頭,基隆市政府考量安全因素決定封島整修。

歷經3年多,基隆嶼相關整修工程即將完工,最快能在9月底試營運,開放登島,市長林右昌希望,未來基隆嶼的觀光能走向環境與生態教育,像是讓學童透過成年禮、戶外教學等活動,認識島上的環境及生態。

受多次風災影響,市府斥資7千萬整修

基隆嶼位於基隆市東北方外海6公里處,有「臺灣龍珠」的美譽,過去此處為軍事管制地,在2001年開放登島觀光,曾創下1年有7萬名遊客登島,但國內夏季多颱風,基隆嶼地處外海,易受到風浪影響,基隆嶼碼頭及島上設施維護不易,政府得一再投入經費修繕設施。

基隆嶼以觀光聞名,但因地處外海,易受到風浪侵襲,島上設施維護不易。(圖片提供/基隆市政府)

2013年7月蘇力颱風重創基隆嶼,碼頭被颱風摧毀,雖然隔年8月即修復完成,卻又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影響,碼頭產生裂縫,基隆市政府在安全考量下,決定封島整修。歷經3年多的修復,基隆市政府斥資7000多萬整修碼頭及島上旅客設施,包含強固碼頭地基、建立胸牆抵擋海浪直接衝擊碼頭、整建損壞公廁、修繕步道等。

林右昌指出,過去基隆嶼碼頭利用拋入消波塊穩固碼頭,但因海水相當深,拋下的消波塊容易滾落到深海,每逢颱風過境,基隆嶼碼頭堤根都會受到破壞,此次修復工程經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工模型設計,將堤根部加寬一倍,加高加厚消波牆,以抵禦強風大浪,保護碼頭的堤根部,且在堤根部設置固定的消波防浪機制,堤嘴也加長,不僅作為觀景平台,也可以提高內港的靜穩度。

碼頭修復工程經過水工模型設計,且採取減量施作,希望能穩固碼頭,不易受到風浪損毀。

林右昌表示,目前基隆嶼工程進度超前,市府會在安全無虞情況下,盡快完成工程,待工程完成後,基隆市交通旅遊處評估安全無虞,可望能在9月底開放試營運。

島上生態環境豐富,可望成為新的環境教育場域

基隆嶼是臺灣本島最北側最大的島嶼,基隆嶼及周邊大小島礁皆為火山生成的島嶼,擁有豐富自然景觀與海洋資源,在春夏季時,野百合盛開,垂直岩壁佈滿百合花盛景;於秋季時,金花石蒜盛開,是基隆嶼最迷人的生態旅遊特色。

旅客沿著登頂步道攻頂,除了可360度俯看濱海環景外,步道兩側也有豐富原生種,另外海拔189.3公尺的基隆島燈塔也是臺灣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的燈塔。

島上隨處可見火山地形、海蝕洞、岩礁,鄰近島礁也是著名的磯釣場域,海洋魚種相當豐富,基隆市政府在整修碼頭時,打撈起被海浪擊破的消波塊,也發現有活珊瑚長在消波塊上。

基隆嶼周圍有許多大小島礁,是磯釣客釣魚的熱門地點。
沿著登山步道行走,隨處可見相當多植物,最頂端矗立著基隆島燈塔。

林右昌指出,基隆嶼尾端是親潮跟黑潮交會處,古時候漁民會說這樣的景色是「看海湧相爭(台語)」或「看海湧相唚(台語)」,意思是洋流互相競爭或互相接吻,而島上也有野百合、石蒜花、鳥類跟爬蟲類,植物生態非常豐富,是活的地理、地質、生態、環境的教學場域。

「很多基隆人一輩子看基隆嶼在那個地方,可是很多人一輩子沒有上過基隆嶼,希望基隆的下一代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家鄉」,林右昌表示,基隆嶼未來的觀光會以環境與生態教育為主,希望透過成年禮、戶外教學等活動帶孩子們登上基隆嶼,甚至可攻上燈塔,未來會設計鼓勵機制,規劃讓攻頂基隆嶼的孩子拿到證書。

海廢汙染嚴重,將優先清運人為廢棄物

基隆嶼生態相當豐富,但封島3年多,海洋廢棄物隨著漲退潮卡在礁岩縫隙中,隨處可見保麗龍、寶特瓶、鐵桶、浮球等。為配合基隆嶼重新開放,基隆市產業發展處早在今年5月12日就邀請600名志工上島淨灘,短短2小時清出1.5噸海廢垃圾,但島上仍遍布垃圾。

產業發展處海洋事務科長蔡馥嚀表示,3年累積下來的海廢特色相當可觀,當天民眾登島主要是清理大型海廢,以及低潮線的海廢,但仍有為數眾多的海廢來不及清理。

岩石縫隙間可見許多保麗龍、寶特瓶、浮球等海廢垃圾。

林右昌表示,海廢已經是全球議題,基隆嶼的海廢很難清除完畢,絕大多數垃圾並非遊客產生,可能是從鄰近國家漂流過來,但全島的垃圾量太大,目前會先處理人為垃圾或人造物,如保麗龍、鐵桶、寶特瓶等,如果是天然垃圾,如竹子、漂流木、海草等,就會留在現地風化分解。

為維持基隆嶼登島觀光遊憩品質及環境資源保育,市府未來將比照龜山島的營運模式,採使用者付費原則,向登島的每位遊客收取基隆嶼資源保育及環境維護費用。

林右昌指出,過去有民眾沒有公德心,會認為花錢就是老大,但其實花錢不是老大,基隆嶼環境是屬於大家的,除了登島民眾須繳交規費外,也希望民眾將在島上製造的垃圾帶走,未來市府會研議相關管理方式,若遊客不守規定或船東未管理遊客行為,可能會採取處份,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基隆嶼生態能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