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溼地保育有成,「國際環境藝術節」即日起展出7件精彩駐村作品

文、圖片提供/ 林務局

由農委會林務局、雲林縣政府、口湖鄉公所及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辦理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於106年5月5日開幕,5月6日下午及5月7日全日,來自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們及社區夥伴們將和大家說明自己的創作及進行DIY活動。此次活動充分發揮在地參與,喚起在地居民對自己家鄉土地、環境的重視及熱情,以「愛行動、愛改變」為主題,除了透過國際藝術家的眼睛,讓民眾發現濕地藝術之美外,更藉由居民自發共同創作的作品「再生」,瞭解到在地居民對溼地生態保育的決心。七件藝術作品將持續於成龍溼地展示,歡迎大家到成龍溼地親自感受環境藝術之美。

農委會林務局從94年起補助雲林縣政府辦理「雲林縣口湖鄉溼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以生態休耕補貼之概念租用農地,同時與在地社區合作進行溼地資源調查與經營管理等工作,如今成龍溼地已有超過110種鳥類棲息其間,是居民和鳥類共同的家。觀樹基金會發展不抽地下水的養殖實驗,也成功的養殖出肥美的白蝦及文蛤,每次推出都搶購一空,為符合國際里山倡議良好「社會-生態-生產」的里海模式。

農委會林務局亦從98年起與觀樹基金會合作推展「成龍濕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以「成龍濕地三代班」的概念,帶領成龍居民及成龍國小師生進行濕地教育活動,藉此凝聚三代情誼, 從99年起開始舉辦的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也成了雲林縣重要的特色活動。觀樹基金會及雲林縣政府用心籌備,還有口湖鄉公所、成龍村辦公室、成龍社區發展協會、成龍國小師生、來自各地志工們的全力的參與及支持。

藝術家居民協力創作作品《微妙的平衡》立方體的過程。

農委會翁章梁副主委開幕致詞時表示:「成龍溼地已是西南沿海重要的濕地生態示範園區,近年來黑面琵鷺在台灣族群逐年增加,成龍溼地也已成為其棲地之一,代表台灣土地的改變。成龍很國際,也很在地,透過藝術創作,更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觀樹基金會示範推動的不抽地下水,純海水養殖技術,已成熟,未來將擴大產業價值,是下一階段的重點。這樣的『里海』經營理念希望能拓展到周邊的環境,帶動更多人投入溼地周邊的友善生產,將西部海岸軸串聯成國土綠網生態廊道。」

今年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作品徵選,主題是「愛行動、愛改變」,共有來自55個國家、180位藝術家提案,於2月底決選出2名臺灣藝術家、4名外籍藝術家及成龍社區發展協會。七件藝術作品名稱分別是「棲地四號-搖籃」、「迴紋」、「微氣候生命線」、「行動人生」、「隨行」、「微妙的平衡」及「再生」。環境藝術創作大部分取用自然可取得、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例如蚵殼、漂流木、蘆葦、竹子、土壤、砂等,強調生命的自然循環:誕生、成長、死亡與新生。其中成龍社區發展協會號召居民共同創作作品「再生」,選擇坐落在2015年德國藝術家作品「水核心」處,概念是果核裡的種子發芽了,青芽兒努力往前伸展推進,線條隨著光影律動,如行者;而半埋藏在土地裡的種子,倒影在水面上,則會圈成一顆完整的心,象徵對土地的愛。

《迴紋》創作過程。

一手推動成龍溼地環境教育計畫誕生的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對於村民們再次為愛而行,相當感動地表示:「濕地保育行動是否成功,取決於當地居民的決心,成龍有很好的自然條件、特色產業及在地文化,這個計畫主要是希望喚起當地居民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主動關懷及付諸行動。104年居民自發性反對火葬場興建,就是擔心對成龍濕地有不良影響,顯示對環境保護的決心。此外,從去年開始,在地居民也自發性加入創作行動,今年的作品更令人驚豔。掩飾當地居民愛行動,愛改變的決心」。

即日起,七件藝術作品將持續於成龍溼地展示,歡迎大家安排時間親自感受環境藝術之美,順遊人情味十足的成龍社區,認識美麗且孕育豐饒水產的雲林縣口湖鄉,共同採取濕地保育行動!

《微氣候生命線》創作過程。

《微氣候生命線》創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