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蜂情畫】如何看待出現在身邊的蜜蜂

文、圖片提供/ 城市養蜂 Urban beekeeping

全世界已經命名的昆蟲超過一百萬種,其中光是甲蟲類、蝶類、蛾類、蠅類、蜂類、蟻類就佔了昆蟲世界一半以上,牠們無所不在,有時候扮演人類的好幫手,有時卻帶給人類極大的麻煩。所謂的益蟲與害蟲,是根據人類的需求來決定的,我們與物種之間的衝突,代表著人與人之間不同需求的衝突。

對很多人來說蜜蜂應該活在鄉村而非都市,其實忽略了蜜蜂跟蝴蝶和蒼蠅一樣都是環境中既有的昆蟲,除了養蜂人所飼養的蜜蜂之外,市區還有很多野生的蜜蜂和蜂類與我們共享自然資源,默默地為植物傳遞花粉。蜜蜂的活動範圍跨越了人類的產權界限,以蜜蜂飛行半徑約2~3公里來說,除非親眼目睹,否則很難判斷蜜蜂個體來源,但通常只要看到有人養蜂,便會成為眾矢之的。

何謂分封行為?

春暖花開,萬物繁衍,是大自然的常態。當環境條件適合蜜蜂繁殖時,蜜蜂會出現分封(蜂)行為,離巢的分封群一開始會先找地方集結並派出偵查蜂尋找適宜築巢的地點,一經發現後蜂群會集體離開。一般來說分封群主要的目的是尋覓長期住所,相對來說比較溫馴,民眾如果發現分封的蜜蜂可以與我們聯絡,不必過於擔心害怕,只要不主動侵擾,牠們是不會有強烈的攻擊行為的,即使不小心被螫,雖然會腫痛,但真正具危險性的是某些種類的虎頭蜂而不是蜜蜂。蜜蜂是感性(susceptible)很高的物種,只要環境受到汙染牠們就很難生存,因此換一個角度想,蜜蜂與其他蜂類能夠出現在住家附近,某種程度代表環境是比較友善的。

都市中可見許多獨居性的蜂類,只要不主動侵擾,牠們都相當溫馴

其實與蜜蜂相比,蚊子對人類的危害更大,因為蚊子會傳播登革熱、茲卡病毒,在公衛上是很嚴重的問題,臺灣每年很多人因為蚊子傳播的疾病而死亡,為此國家付出不少社會及醫療成本,而蜂螫後雖然會腫痛,但一些國際醫學研究報告指出蜂毒對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其潛力。劍有兩刃,我們該害怕、該禁止?還是學習了解?不過民眾怕蜜蜂還是大於蚊子,容忍水盆積水孳生蚊蟲大於鄰居養蜂,除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訊息外,也許是因為多數人比較不怕癢但比較怕痛吧。

蜜蜂,其實並不可怕

人類對蜜蜂心生恐懼,是千百年來難以改變的心態,就像許多人看到蛇一樣,即使是生性溫馴的蛇類,人類不是避之唯恐不及,要不然就是除之而後快。臺灣的生態環境之所以承受極大的壓力,是因為我們十年前沒有做好環境教育,如果現在不做,十年後只會更糟不會更好。困難的事才有努力的價值,面對人與蜂之間的衝突,城市養蜂 Urban Beekeeping 傳遞的不只是「養蜂」這兩個字所需要的技術層面,而是透過蜜蜂與各種蜂類重新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目的不僅在教導蜜蜂知識、認識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性,也藉「蜜蜂神秘的消失」探索蜜蜂和各種蜂類對於人類的農作物生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影響整個生態系的平衡。蜜蜂和許多獨居性蜂類一樣都是環境指標物種,當環境受到汙染,蜜蜂難以生存,人類也必須概括承受,善待蜜蜂就是善待我們自己。若因未知的恐懼除之而後快,等於是把人隔離於萬物之外。

環境教育要向下扎根,了解蜜蜂生態,學習尊重與了解。

即使不養蜂,適時、適地、適種蜜粉源植物,為環境中的野生蜂類提供食物來源,少用化學農藥,改善環境,同樣也是愛護蜜蜂的一種方式。民眾除了要有正確對待蜜蜂的方式,遇到蜜蜂不要拍打、揮舞與驚擾外,養蜂人也要有足夠的知識與責任感,如果是人為飼養的蜜蜂,要能夠盡到應有的責任,要養就要多花一點心思照顧牠們,多充實蜜蜂知識,不要讓牠們離家出走,避免分封及光害,巢口盡量避開人車出入頻繁的方位,將心比心,才能夠從對立的衝突中走出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