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8條蝴蝶分布路線,已可開放查詢

文、圖片提供/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為了建置蝴蝶時空分布資料及環境教育資料庫,使全民認識、保育及永續利用蝴蝶資源,進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教育有所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3~2016年在中部地區運用公民科學家,推動由社區居民參與的蝴蝶調查工作。4年來,已完成68條具有發展環境教育潛力路線的蝶況調查,累計調查成果有35,893筆、179,331隻次、258種,並已將調查成果提供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供各界查詢及下載運用,發揮保育及教育成效。

升天鳳蝶是最有特色的一年一代早春型與稀有的蝶種。

教育是改變的原動力,社區教育更是終身學習的重要環節,它在提升社區意識、建立夥伴關係、鼓勵居民採取永續行動等方面可以扮演關鍵性角色。因此特生中心於2000年開始在各地社區輔導生態社區營造,並培訓社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及解說人員累計已超過500人,這些公民科學家是社區居民環境參與行動的優秀人力,也將對永續生態社區的發展有所貢獻。

而這項跨縣市,由社區居民參與的調查,是特生中心邀請在各社區培訓的蝴蝶辨識及調查專業人員,組成8個調查小組,每組3人,共24位成員每個月在雲林縣、彰化縣、南投縣、臺中市及苗栗縣等5個縣市,針對負責的樣區進行詳細的蝴蝶調查、記錄、拍照及名錄建立工作。

特生中心表示,我國目前已有的生物資源資訊與資料庫多是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對於提供各單位可以就近在自己鄉鎮或社區進行一日或半日環境教育教學所需的詳細地區性、鄉土性教學地點、各類物種不同的時空資訊與資料庫等嚴重缺乏。如何提供在各縣市或鄉鎮可以就近利用在環境教育上的生物資源時空資訊,使執行環境教育的機構與全體國民能夠在辦理環境教育工作時很方便的可以掌握、整合及運用各項資源,以進行規劃、撰寫環境教育方案,並有系統、有效率推動,是迫不及待的工作。

賞蝶是很好的環境教育活動。

因此該中心在中部地區五縣市進行68條具有發展環境教育潛力路線的蝶況調查,建立蝴蝶分布時空資訊資料,提供完整且公開的資料庫,並養成社區蝴蝶調查、保育及環境教育人才,達到結合民間人力資源,建立社區環境教育推動網絡的目標,使全民認識、保育及永續利用臺灣最寶貴而有特色的蝴蝶資源,進而對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教育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