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淨零碳排
目前溫網室小葉菜類的移植作業,多數仍以傳統人工方式進行,夏季高溫季節進行移植作業,人員體力消耗極大,蹲式彎腰作業也容易受傷導致僱工不易。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出新一代履帶式電動移植機,應用於設施葉菜生產內使用,能使設施葉菜生產機械化並提高生產工作效率。
全球推動2050淨零轉型,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並通過「30×30」目標,要保護全球30%區域生物多樣性,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結合淨零碳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國際趨勢,今年4月15日啟動「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至今林業署上架46件專案尋求合作、3件企業自提案,成功媒合首批11家企業參與。
為落實臺灣農業永續精神及國際淨零趨勢,農業部舉辦2023年科技農企業淨零共識工作坊,以「綠經濟、碳趨勢」為主軸,規劃「農業剩餘資材能資源化」與「建構能源自主農漁村」兩大主題,透過國外案例分享及農、漁、牧業產官學代表交流研討,期望為臺灣農業找出新的發展模式,為農業永續帶來新的里程碑。
農業部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中程計畫,預估自2023至2026年將投入共54.8億元。農業人工智慧市場近年在全球呈現指數成長,相關技術愈趨成熟,尤其環控設施生產有助於應對省工、改善栽培管理、氣候變遷下穩定生產等問題,臺灣有物聯網(IoT)、資通科技(ICT)優勢,於亞熱帶栽培環境相對先進的發展亦在國際獨具一格,但智農工具運用仍必須經過學習,資金需求乃至網路基礎建設也都是其推動門檻。
2023年日本東京農業展(Agri Week Tokyo 2023),於10月11日至13日在日本的幕張展覽中心盛大展開,今年總計有850家廠商,合計全球30國的農業領域相關業者參與,臺灣約有30家廠商參展,農業部也帶領6家廠商組成臺灣館,吸引許多買家洽詢。
農委會農糧署「112年省工高效及碳匯農機補助實施計畫」第三階段農機補助申請將從8月20日起跑。為推動農業淨零碳排,除了電動農機補助比例以2分之1為原則,考量老舊燃油農機排碳量高,農糧署另提供燃油農機汰舊補助,農友申請電動農機補助時,同時報廢107年(含)以前購置同機種燃油農機,可額外獲得最高3萬元補助。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農委會日前宣示2040年要比國家目標更早達到淨零碳排,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5)日表示,農業部門種樹造林、電動農機具、竹林疏伐等均有碳匯,農委會正與環保署合作訂定相關碳匯計算「方法學」,預估7、8月會有方法學陸續通過,未來農民除了做農業生產,還有碳匯可兼賣碳權。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輔導民間業者,於臺南柳營八翁酪農區推出全臺第一個「酪農區循環農業場域模式」,示範以農副產物製作青貯料飼糧,利用在地畜牧生成的沼液施灌牧草地,以及研發製作有機蚓糞肥等環境友善之循環利用。
農委會112年度農業機械補助起跑!即日起至10月10日止分3階段受理農民申請,包括省工農機、農噴無人機、農事服務機械等6大類農機均可申請補助。為推動農業淨零排放,一般燃油農機補助3分之1,電動農機則可補助至2分之1;並新增補助可降低農業生產碳排、增加農地土壤碳匯的碳匯農機。
政府推動淨零碳排發展綠能光電,但近來有光電業者有意在高雄美濃特定農業區優良農地,申請設置室內養殖的漁電共生,引起地方人士擔心優良農地變室內養殖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特定農業區只准「既有」魚塭做漁電共生,不管室內或室外新設水產養殖生產設施,統統不准漁電共生,農委會近期將修改法規給予明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