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試所
今年10月30日,臺灣龍虎斑在歷經8年協商後,成功獲准銷日,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外銷日本的養殖石斑魚種。臺灣養殖技術先進、分工精細,有「養殖王國」之稱,與沿近海漁業互補供應國人水產需求。近年臺灣持續開發新養殖物種、精進技術,包括產業成熟的午仔魚、新興發展而漸有突破的黑喉、紅喉、土魠魚等,滿足市場需求也讓漁業邁向永續。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許晉榮,昨(25)日下午1點多到立法院開會,才踏進中興大樓一樓大廳,卻突然倒地不醒,農業部綜規司副司長方志雄今表示,當時主任一度失去脈搏、心跳及呼吸,在立法院人員立刻實施CPR、AED搶救,轉送臺大醫院加護病房後,晚上7點40分已清醒,今天上午意識清楚,心跳呼吸都已穩定。
日本政府自今年8月24日起排放含氚核廢水,我國遠洋漁船每年均會到西北太平洋漁場捕撈秋刀魚,首艘遠洋漁船「北勝16號」已於10月21日返臺,漁獲已於23日完成採樣,送交核安會偵測中心、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進行檢測。
益生菌的好處多多,利用它來預防與控制養殖生物疾病日愈受到重視,在臺灣也早有養殖業者將益生菌加入飼料中投餵,然而多以人工或使用攪拌機拌和方式,不僅費工費時亦不利於保存,最重要的是根本無法確認益生菌在添加後的活性。水產試驗所有鑑於此,自2021年開始研發拆封後就可立即投餵的水產益健飼料,希望能夠解決益生菌添加上的現行缺失。
為了強化漁業資源、漁場環境等調查量能,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新建3艘漁業試驗船,首艘委託新加坡商建造100公噸試驗船7日下午4時於印尼巴淡島完成下水典禮,後續將進行舾裝及海上公試,預計年底建造完成後交船,可望接棒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船齡達33年、42公噸重的「海安號」,增強離島海域的漁業調查量能。
水試所針對臺灣大宗加工魚種,開發全新水解技術,從加工剩餘物萃取「水解魚蛋白粉」,蛋白質含量高達72%至88%,不僅誘引魚蝦進食的效果更好,而且胜肽分子小,營養也更容易吸收。
龍膽石斑、白蝦及文蛤等琳瑯滿目的海鮮,為逢年過節、歡慶喜事的團聚時光增添了美好的點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因應飲食形態及外銷局勢的變化,於高雄市前鎮區的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成立全臺首座「水產加值打樣中心」(以下簡稱打樣中心),既輔導漁民建立水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制度,更協助發展多樣化的水產食品。
臺南市漁民顏榮宏從小愛看《機器貓小叮噹》(即哆啦A夢》漫畫,幻想能實現哆啦A夢的法寶,把土司蓋在課本然後吃下去,便能記住所有內容,如今為人父的他仍然愛看哆拉A夢卡通,還不放棄作夢,由農委會水試所技轉,研發出經國際保健食品期刊登載的「牛奶魚IQ凍」,可靈活腦袋,增進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