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循環經濟
「廢材也可變黃金!」廢棄木材經過高溫燒製後,不但能成為木炭,製程的水蒸氣還能收集變成木醋液(或稱木酢液),製作清潔用品。新竹湖口的「木酢達人」,不但是臺灣最大的木炭製作工廠,將廢木全株煅燒利用,除了木醋液等商品,最近也研發出木炭盆栽,成為居家擺飾特殊風格一景,是循環經濟的一條新路。
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農業資材加值工廠」,以pilot plant(小規模量產工廠)型製造設施,提供海內外業者進行各種農、林、漁、牧原料萃取濃縮量產的委託服務,可做為開發多元化產品前與客戶商談所需的試作用量,或是利用生物技術發掘其機能性應用於不同產業,如美妝保養、伴侶動物及再生醫療等,接軌國際趨勢搶占商機。
臺灣四面環海,不論是海洋捕撈及養殖漁業,都為臺灣打造出國際級的漁業實力。早年受限於保鮮技術,為有效保存運送水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水產加工廠,增加了漁業資源的應用範圍。而過去全球的商業發展線性經濟脈絡下,企業為刺激消費,各種一次性商品培養出消費者汰舊換新的習慣,不但加速地球資源耗竭,也讓廢棄物處理問題日益嚴重。
近年來臺灣推行循環經濟及地方創生政策,而循環經濟涵蓋許多的面向,其中以零廢棄升級的議題最值得探討;地方創生則重視地方特色及社區網絡發展,但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造成偏鄉越來越難發展,目前臺南將軍區總人口數約1萬9千餘人(2020年9月維基百科),平均每間小學約50~70人,如此現況經常會遇到人力的瓶頸。
循環農業是一種價值,要形成產業規模就需要消費者的支持,農委會規劃在2年內推出循環農業標章,消費者認明標章購買商品,即是以實際行動支持循環農業、永續農業的價值。
依據農委會108年11月養豬頭數調查與108年第3季畜禽統計調查顯示,臺灣地區目前約在養551萬頭豬與15萬頭牛,如果以每日每頭豬產生約30公升的廢水、每日每頭牛產生約200公升廢水換算,每日約產生16萬公噸的豬糞尿水及3萬公噸的牛糞尿廢水。若能將這些畜牧廢水作為「農業資源與資材」,施灌農田,不僅可提供作物生長之需,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更可節省農業用水,並藉以取代部分化學肥料減緩土壤酸化現象,也能節省施肥成本。
慣西餐的臺灣豬,可以改吃中餐?豬飼料中的進口玉米如果短缺,臺灣在地的地瓜及稻米可以替代?臺灣豬吃了地瓜及稻米會影響豬肉的風味?還有什麼是可以餵豬的好作物?
經過特定乳酸菌菌種發酵後,茶渣可以變成帶有香味的墊料添加物,具良好除臭效果,若添加於飼料,畜禽糞便的臭味也會明顯降低。這項「微生物發酵技術於茶副產物之加值應用」是茶業改良場與食品工業研究所合作的科專計畫,採非專屬授權,已有一家飼料添加物業者技轉這項技術,但會先用於墊料添加用途。
牡蠣(蚵)是臺灣重要的養殖水產,年平均產量超過2萬噸,雖然超過8成的廢棄蚵殼已被作為飼料與堆肥之用,每年仍有2.3萬廢棄蚵殼待處理。為了提高蚵殼再利用價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團隊把富含碳酸鈣的蚵殼加工製成自發熱源包(加熱包),只要在加熱包外加入200毫升的水,最快7分鐘就能將120公克的調理包從30度加熱到50度,且加熱效果可維持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