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關於寶島種滿地瓜的那些事

地瓜,也稱番薯或甘藷。在早期臺灣經濟困頓的年代,地瓜曾是農家子弟充飢或餵養豬隻的常用作物,與臺灣農村的命脈緊緊相依。身為農村子弟,「瓜瓜園」的產地經理沈奕岐回憶長輩談起童年的印象,總少不了那道番薯籤永遠比米粒多的「番薯籤粥」。

新聞
國內育成首支燉飯米品種「花蓮26號」 比進口米更Q彈 契作收購價格翻倍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耗時7年育成國內第一支燉飯米品種「花蓮26號」,具有直鏈澱粉高、心白比例高等適製燉飯的特性,口感Q彈更合於臺灣人胃口。業者技轉契作有機栽培,收購價格是一般慣行米一倍以上,售價可望趨近進口燉飯米每公斤200元的水準,甚至有外銷國際市場的潛力。

沈泓志與沈芳如
封面故事
最懂農民和消費者的良心豆包 石廟合作社契作國產黃豆、打造透明加工廠

想到營養美味的常民食材,無論湯滷、乾煎、炒菜,豆皮豆包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如何讓一塊塊豆包變身改善農民生計的解方,雲林縣石廟雜糧生產合作社(簡稱石廟)理事主席沈泓志,選擇了一條最有勝算卻艱辛的路:興建臺灣第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豆包加工廠。他以工廠和合理收購價掛保證,鼓勵農友轉作產銷履歷黃豆,再製成豆包,把傳統產業做出新高度,點亮農村改變的希望。

翁育群
封面故事
小農豆陣走 集團產銷高品規豆 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的種豆交響曲

豔陽炙烤著大地,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義竹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一邊拭汗,一邊向觀摩訪客熱情講解大豆田的管理方法。他活用電子背景的管理專業,從細節組織大局,讓前段種植生產、後段採後處理相得益彰,為農民落下的每一滴汗水爭取最大效益。

harvest7210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 國產糧倉豆豆隆 營養+美味+食安全升級

大豆有三寶,黃豆、黑豆和毛豆。不說飼料與榨油用途,只說給人吃進肚,簡單點的豆漿、豆腐、豆干、豆皮、味噌……到現代感十足的運動補充品高蛋白粉、環保蔬食者吃的植物肉等,而最好的國產豆奶當然先給孩子!國產雜糧復興,鮮食大豆先行!新鮮、安全、健康、非基因改造、低碳足跡、可追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大糧倉計畫」準備好了,6年來大豆種植面積快速成長,今(2022)年1月「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立,將以產業自主模式,透過垂直整合、橫向聯繫,完善大豆產業鏈!

新聞
國際玉米價格高於契作價 農糧署允諾收益全數給農民 取消收購上限

國際玉米價格高漲,近期現貨價格已達每公斤15元,高於農委會農糧署輔導契作收購每公斤9元,但現行規定高於契作收購價價差20%至40%會由契作主體收繳作為基金,農民不滿收入所剩無幾,農糧署允諾今年硬質玉米高於契作價格收益全數給農民。

豐年雜誌
不只是蔬菜裝箱!防疫蔬菜箱給你安心好食材

隨著食安意識抬頭,使用在地、安全食材成為越來越多人注重的細節。相比市場上來歷不明的蔬果,近年來更多人轉而選擇超市或是直接跟農夫購買,這也間接使得蔬菜箱的概念近幾年在市面上浮現。拜疫情所賜,蔬菜箱更在近期一躍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蔬菜箱及其對於小農社群的代表意義?而在未來,蔬菜箱又如何華麗變身,造就新的農產交易方式,皆是本篇想要一同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