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蔬菜裝箱!防疫蔬菜箱給你安心好食材

COVID-19疫情影響之下,民眾盡可能減少外出,取而代之地改用網路採買食物,蔬菜箱成為眾多家庭關注的焦點。(攝影/游昇俯)

文/余松諺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研究專員
  林恒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副主任

隨著食安意識抬頭,使用在地、安全食材成為越來越多人注重的細節。相比市場上來歷不明的蔬果,近年來更多人轉而選擇超市或是直接跟農夫購買,這也間接使得蔬菜箱的概念近幾年在市面上浮現。拜疫情所賜,蔬菜箱更在近期一躍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蔬菜箱及其對於小農社群的代表意義?而在未來,蔬菜箱又如何華麗變身,造就新的農產交易方式,皆是本篇想要一同探討的議題。

不只是蔬菜裝箱 蔬菜箱背後的理念

多數人聽到蔬菜箱「harvest box」或許會感到有些陌生,但其實在歐美國家並不難看見他的身影,其是建構在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基礎上的典型案例之一。社區支持型農業蔬菜箱的運作類似臺灣較熟悉的「契作代耕」關係,只是前者更限縮在地緣性社區。其運作方式為農夫在前期收取社區成員繳交的費用以進行栽種,而後在農產採收期間,每週提供社區成員當季生產的蔬果,種類以農場適種的品項為主。而產品的品質新鮮、來源清楚且在地,是蔬菜箱得以抓住當地消費者的最大吸引力所在。以美國為例,因為土地幅員廣大造成交通往來耗時長,蔬果運銷一來成本高昂,二來使得農產品的新鮮度大打折扣;導致多數的消費者更加偏好選擇鄰近農場生產的農作物,不但品質新鮮而且價格相對大型通路來得便宜許多。

社區支持型農業概念圖
(圖片來源/いらすとや;圖片設計/黃于倫)

驚喜並非人人愛 提升接受度是重要課題

由於臺灣與歐美國家的生活形態不同,一般大眾取得蔬果的管道相對多元且便利。以訂購蔬菜箱與實體通路採買蔬菜兩種方式相比,部分消費者會因為箱內農產品的不確定性而感到無所適從;不過,相反的也有消費者對於每週獲得不同的蔬果感到新鮮,認為根據拿到的「驚喜包」思索食譜烹飪的過程讓生活增添了一層樂趣。因此,要如何普及化、提升不同受眾的接受度,是蔬菜箱後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目前臺灣的蔬菜箱市場多是由合作社、一定規模以上的農場以及大型通路商提供。主因為蔬菜箱在臺灣的操作模式多與宅配服務串聯,原本就所費不貲的宅配費用再加上冷鏈設施營運,使得運輸成本無法下壓,就算已經少了中間盤商轉手的費用,仍使得小規模農戶望而卻步。更別說包裝用的一次性耗材不但不環保,更得花費人力、時間等成本在上頭。除非是有心經營而且中心理念相當明確契合,不然很少農民能夠持之以恆。

既然考慮到運費是主要阻礙小農使用蔬菜箱的因素,想辦法讓蔬菜箱回歸到社區型供應體系,而非塑造成行銷噱頭,或許是未來可行的方向。如此,眼下首要任務便是建立起社區居民的觀念交流平臺,不管民眾最後是否選用蔬菜箱,都應該讓其了解到直接消費與透過市場間接消費對於生產者及產銷結構的影響。再藉以串聯到社區營造的能量,找尋國內重點營造社區做為標的,利用里民社區型活動將訊息釋出,透過號召、討論、執行、宣導,建立起示範體系,最後再連帶社區與農場打造健康農業的生活圈。

接著,考量到現實層面,由於農場大多位在市郊或是遠離人口密集的區位,為了提升消費者接觸到社區農場產品的機率,必須增加取貨點的易達性及可見度。這部分可利用現有農產直賣場所,或是社區共同使用的場域劃設取貨點,甚至可參照智慧物流櫃模式,以租用位置的方式,讓消費者能夠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取貨,更可以搭配大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的蔬果食用習性以進行產業模式優化。

蔬菜箱生產流程圖
(圖片來源/いらすとや;圖片設計/余松諺)

「箱」由心生 串連地方農場與消費者

回歸源頭,蔬菜箱僅是一種直接交易的載具,它還需建立在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良好交易行為上,才能發揮最大化效益。因此如何翻轉消費民眾習慣,讓其願意直接與生產者購買農產品,是相關權責單位要預先規畫的下一步。

如前面所提,契作與社區支持型農業本質上差異不大,皆是將生產者與消費者集中至一個共通平臺,以直接的對話定義產品的價值。讓農民回歸生產,產出對環境友善且消費者安心的農產品。因此,如何讓此種模式逐漸被消費者與生產者認可,應納入未來新農業發展的目標。當前市面上已有不少通路與農場透過契作搭配蔬菜箱的模式操作,然而此類農場多具備一定規模且散於臺灣各處,為應付固定數量的訂單,常會選擇幾樣固定品項大量栽種,使得蔬果的選擇相對少;再者,固定的出貨排程以及配送時間,雖說省去消費者時間成本,但反過來也少了些彈性、即時性。

因此,考慮以上難處,若以社區支持型農業為基礎,善用地緣關係減少消費者路程花費時間,再整合地區內各家小農不同的作物品項,提供差異化的蔬菜箱或許是可嘗試的解決方案。詳細來說,可以把社區鄰近的小農場想像成一座大型社區共有農場。民眾僅需依照家庭需求預先購買適合的入場券,也就是不同規格的蔬菜箱樣式(可分為不同菜種、分量),便可以自由選擇周邊合作農場生產的各式蔬果。而後搭配一站式實體直銷店面或是智慧冷藏置物櫃,將農產品新鮮直送,消費者僅需到店領取即可。後續更可以導入資訊化系統,完善後端消費者體驗,以及發起農場實作、食農教育等活動,打造一個良性的農業產銷循環。

中華郵政i郵箱
蔬菜箱可利用已相對普及的中華郵政i郵箱,方便消費者取貨。(攝影/黃鈞奕)

消費者的力量 主動選擇,共同肩負未來

國人受限於過往農業的發展脈絡,對選購蔬果的觀念仍相對守舊。但隨著資訊快速更迭的時代來臨,新穎的觀念、技術蜂擁而至,反而成為農業產銷體系改變的契機。然而,改變並非憑靠生產端單方面的投入即可,作為產業鏈最末端的消費者,除了被動挑選商品,更應肩負起更多的責任。透過妥善選擇正向、公開的銷售通路,將對於安心食材的需求,透過實質經濟回饋給相對弱勢的生產端,如此才能一同成為可預見的改變。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