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廢棄菇包重生新介質8種配方種杏鮑菇 秘密武器竟是…

農委會農試所一口氣推出數種廢棄菇包再生介質的配方,甚至還結合了牧場廢棄的牛糞,製成栽培杏鮑菇的太空包,實驗結果竟可長得比全新介質的太空包還要好。另外,種香菇的廢棄太空包被視為營養殘值最低,但農試所利用廢棄的香菇菇包經處理後,做成適合溫室草莓使用的栽培介質,效果也不錯。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木黴菌菇包有機肥種植 苦瓜不怕淹、產量提升近4成

近年氣候變遷已成農業生產嚴峻挑戰,豪雨、淹水每造成龐大損失,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中場)研發以木黴菌TCT768接種香菇種植後剩下的太空包,開發成新型有機堆肥,不僅將菇包廢棄物變成循環農業新資材,透過木黴菌菇包堆肥方式種植的苦瓜,可有效避免淹水損害,每分地產量還從2,300公斤增加至3,200公斤,成長率高達39%。

新聞
【農技最前線】以菇類生產觀點,淺談循環農業

若以食物鏈的觀點,來看地球上的生物,可區分為生產者、消費者、清除者和分解者四種位階,其中清除者角色如禿鷹、獵犬和蝦等,係利用生產者或消費者的屍體維生的生物,他們可算是「食腐性消費者」,但清除者把其他生物解體和轉換成小分子有機物後,無法更進一步將其轉換成無機物,便需要像真菌或營養異營性細菌,這類的分解者,將之轉變為無機物,若無分解者,地球上的物質循環恐怕也無法存在。

新聞
【農業好點子】水星農場:耳木益薪!黑木耳太空包的第二人生

來到臺南六甲的鄉間小徑,一座上頭滿布太陽能板的嶄新農場坐落於田間──這裡是「水星農場」,主人黃智宏褪下迷彩服,與家人一同在農場裡運用綠能觀念及技術,一步步落實循環農業及環保願景,在這座進化版的現代菇舍裡,賣力種出一朵朵亮麗又營養的「黑金」木耳。今年,他們二度進軍農委會「農業好點子」計畫,推出「耳木益薪,廢木屑變黃金」募資專案,想方設法解決長期困擾菇農的廢棄太空包問題。

新聞
菇蕈廢棄太空包、雞糞發酵作堆肥,種出肥美高挑茭白筍

中秋節快到了,許多人都會烤茭白筍來吃,南投埔里是臺灣茭白筍栽培重鎮,許多農民採友善、有機栽培,但可以選擇的肥料較少,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下稱臺中場)利用周邊菇農、雞農的廢棄太空包、雞糞,添加木黴菌發酵製成堆肥,成功讓廢棄物變黃金,施灑在茭白筍田,美人腿更肥美高挑,增產近三成,筍肉率也多了8%,整體肥料用量竟還減少三分之一,可望成友善、有機栽培茭白筍利器。

新聞
打破香菇菌種來源寡佔,新社農會擬設立新公司提升養菇品質

不過這幾年呂昀陞發現,前頭菌種若保存不良,菌種活力衰退,即便後來用液態菌種發酵也不夠,他解釋,假如該菌種只有一到兩成是好的,其餘八、九成老化的性狀有可能在發酵時,把好的性狀蓋過去,最終菇的產量還是會受影響。

新聞
【農技最前線】原來太空包這麼來——從人工栽培看臺灣香菇產業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自1974年,發表香菇栽培新方法,並陸續於1983、1986、1993年編印推廣手冊後,乃漸次取代了大部分的「香菇段木栽培法」。此一「香菇栽培新方法」,是以木屑壓裝於塑膠包內,再經高溫殺菌後,接種培養而成

新聞
【農技最前線】臺灣香菇栽培史

昔日國人傳統上認為,食用菇類乃屬山珍,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之美食,據今 2017年已 80~95歲之長者所知,1950年代前,在臺灣一般民間之宴會,必須是『幼席』,亦即高檔餐宴,才會有一道香菇佳餚襯置;若有此香菇者,在評價上,就非僅靠豬鴨鵝之肉食可之比擬。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巴西蘑菇培養基青貯料 生物循環減少菇類栽培剩料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結合國內生技公司,利用盤固乾草先經由巴西蘑菇栽培,再將後續的培養基製成巴西蘑菇培養基青貯,解決菇類栽培後剩料處理問題,亦提供酪農多元的芻料青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