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堂副教授,曾擔任美國史丹佛大學心血管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擅長發炎與癌症、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及血管疾病研究領域。
新聞
國產大豆新風貌!護心血管專利發酵成分 引領農業生技大躍升

隨著國人對飲食營養與健康的重視,「吃」不再僅僅是為了飽足,若能從藥食同源與預防醫學角度,從農產品中研發可支援全齡不同族群天然營養補充需求的產品,除了可滿足不同年齡層的營養需求,還能促進農業與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這樣的策略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價值,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支持。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9月號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

陳建瑋(左)、顏明賢(右)分別是第六屆、第七屆百大青農,他們期盼國產大豆提供農民不同種植選擇,並獲取更高收益。
豐年雜誌
轉作大豆 農民收益、國產自給率提升:大人物合作社拓市場通路5年有成

為調整稻米產業結構,農業部門推動「大糧倉計畫」、「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政策,鼓勵農民二期稻作轉作雜糧,大豆為重點作物之一,臺中海線地區許多農民也在政策鼓勵下種植大豆,並發展契作主體整合產銷。「保證責任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以顏明賢、陳建瑋2位百大青農為首,主要供應校園學童豆奶,並與無印良品、摩斯漢堡等品牌合作,讓國產大豆產業逐漸成型,也提供農民不同作物選擇,節省成本並賺取更高收益。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洪昇芽菜共同研發生產履歷大豆台中1號黃豆芽產品。
豐年雜誌
大豆台中1號-九月豆 省工省肥好管理:小粒型、高蛋白優勢 新品種加工多方布局

大豆為臺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其籽實含有豐富蛋白質與油分,營養成分佳。國內雜糧仰賴進口,2022年資料顯示,國內進口大豆、小麥及玉米等主要雜糧約873.8萬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為274.6萬公噸,占31%,而國產大豆自給率不及2%。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農改場)自2014年起,執行「再生稻轉作雜糧作物及沿海地區耕作制度調整研究」,推廣中部地區二期作轉作大豆。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 春酒思源 飲究物產風土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

新聞
雜糧科研加值應用 高支鏈胺基酸大豆雞精年銷萬盒 甘藷加工創造10倍產值

農業部科研計畫推動開發雜糧作物加工技術,技轉業者加值應用,包括「阿甘薯叔」技轉中興大學技術,開發甘薯熟粉與地瓜拿鐵等產品,已創造出生果10倍以上產值;森康食品公司技轉農試所技術開發大豆雞精產品,造福素食者,成功外銷星、馬、港,年銷破萬盒。

新聞
北部旱作福音 大豆「桃園1號─金圓」早熟高產 脆果加工讓大豆像爆米香酥脆

國內北部大豆主要在秋作栽培,但因冬季有伴隨東北季風而來的雨水及低溫,產量大約只有中南部產區一半,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第一個適合北部栽培大豆新品種「桃園1號─金圓」,早熟高產,讓秋作產量可達中南部標準,還有蛋白質含量高、適合機械化栽培等優良特性,預估明年可公告技轉,授權農民栽培。

新聞
食農關鍵字》尋味獵人,只為找回餐桌上的臺灣味

近幾年有一群人不只關注非基改黃豆,更要找回屬於臺灣本土的黃豆。在進口黃豆的利多之下,為何人們願意投入這場復興運動呢?研究臺灣黃豆多年、並實際投入豆製品加工的食材達人徐仲,對於本土黃豆的魅力深有體會,而對本土黃豆這一路走來的發展與推廣,更是有著第一手的觀察。

沈泓志與沈芳如
封面故事
最懂農民和消費者的良心豆包 石廟合作社契作國產黃豆、打造透明加工廠

想到營養美味的常民食材,無論湯滷、乾煎、炒菜,豆皮豆包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如何讓一塊塊豆包變身改善農民生計的解方,雲林縣石廟雜糧生產合作社(簡稱石廟)理事主席沈泓志,選擇了一條最有勝算卻艱辛的路:興建臺灣第一間符合國際標準的豆包加工廠。他以工廠和合理收購價掛保證,鼓勵農友轉作產銷履歷黃豆,再製成豆包,把傳統產業做出新高度,點亮農村改變的希望。

蔡財興與蔡濰揚
封面故事
大豆聯盟的產銷整合之道 聯內攘外拚增產,食農教育播新苗

人稱「黑豆將軍」的蔡財興,最初為找回臺灣醬油的根,一頭栽入國產大豆復興運動,今年他擔任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大豆聯盟)總召集人,也積極發揮整合功能、凝聚共識,要讓推廣臺灣大豆,「從原本我一人的想法,變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團隊的想法,走出國產大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