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再生能源
雲林縣四湖鄉是以養鵝產業聞名的沿海鄉鎮,長年與臺灣其他沿海鄉鎮共同面臨土壤鹽化、人口外流等議題。2015年臺灣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全國約有8成的鵝場遭受撲殺,當時在臺北擔任科技業主管的蔡英地,毅然決然返鄉接手家中養鵝產業,於2018年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公司,運用密閉式禽舍結合智慧養殖科技,搭配裝設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穩定的售電收入升級鵝場經營,同時致力推動循環農業與支持在地產業,為家鄉開創嶄新局面。
國產花卉之美,有以原生種驚豔世界的臺灣蝴蝶蘭,成功外銷日本的文心蘭切花,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馬拉巴栗苗木盆栽產區。國產花卉產業求新求變,名列臺灣第三名的出口農產品背後,花卉產業的競爭力是多種因素努力的成果——以智慧科技升級產業,重視品種培育,成熟的採後保鮮技術與運輸管控。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農業部門也響應相關政策,有的社區結合在地議題規劃相關設施,發揮一石二鳥之效。南投縣中寮鄉的永福社區,因氣候變遷影響野生動物棲地水源,居民在政府、企業等各方資源協助下,利用太陽能發電開發抽水系統,從下游供水改善枯竭問題,讓野生動物不再需要離開棲地取水。這既是社區能源自主的實例,也點出因應在地條件規劃、兼顧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育的可能。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5月20日將就職,準閣揆卓榮泰今(23)日公布520後賴清德政府新內閣第5波人事名單,其中農業部長一職由現任代理部長陳駿季真除。陳駿季表示,未來農業部將會特別強化「韌性農業」,在極端氣候下降低從農風險,對於再生能源與光電議題,農業部基本立場保持「以農為本,光電加值」,他強調此政策不會改變。
2050淨零轉型(NET ZERO)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努力的目標。臺灣地區降雨豐沛,具備發展小水力發電的優勢條件,如何善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是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重要努力的方向,持續盤點適宜發展小水力發電的潛力場域,結合產學研界專業量能進行可行性評估及合作開發,將透過分階段擴大推廣設置小水力發電設備,有效運用農業水資源再生發電,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人們對待生活、環境與產業發展日益多了分對「碳中和」的觀照,生質能(biomass)逐漸被視作調適氣候變遷的希望之一。廣義來說,動、植物都可稱得上是「生物質」資源。從總量來看,燃燒生物質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是生物成長過程中經光合作用所吸收,因此相對於燃燒化石燃料,大氣裡的CO2可被視為沒有增加,生物質因此具有碳中和的性質,是可永續再生的資源之一。如果從人類的生活來看,傳統農村砍伐木材或撿拾柴薪,用於生產或燃料等都可說稱作利用蘊藏於大自然中的生物質資源。而至現代社會,不論城市或鄉村,又或是城鄉交界地帶,都有家庭或事業廢水、汙泥、廚餘等廣泛的生物質資源。日本佐賀市透過發展生物質產業的案例,興許能帶我們一窺農村再生、地方創生如何與循環經濟及淨零碳排行動的結合成為可能。
農委會林務局統籌「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結合原民會、內政部、經濟部等8個部會聯合推動,為了透過竹材使用需求帶動、活絡產業發展,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已修正「綠建築指標」,採用竹構造、竹建材給予加分;營建署研訂「竹構造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規範」草案,若審查通過,可促進國產竹材應用於建材。
「真的沒有味道!」台糖著手改造超過一甲子的東海豐畜殖場,不僅聞不到豬味,園區後方處理糞尿的發酵過程要添加水果,空氣中還飄著鳳梨香。台糖是國內養豬大戶,2016年投入6.8億元,將東海豐畜殖場,重新打造成為全國首座循環經濟模式畜牧場-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也是全球第一座獲得「BSI循環經濟」認證的養豬場,預計9月可對外開放參觀。
行政院預計2025年前,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至20%,農委會繼4年前放寬於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的農業生產設施可以申設附屬綠能設施後,現在更從田裡跨到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