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物專訪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使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上升,參考全球第2大再保險公司Swiss Re在2023年1月研究報告顯示,自2017年起損失多高於趨勢線,且在2021年趨勢線突破1,000億美元,各種自然災害中以天氣災害為主,氣候型災害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已逐漸成為常態,預期年均增長保持5%至7%水準。
陳駿季是少數基層農業技術官僚出身的農業部門最高首長,歷任種苗改良繁殖場、農業試驗所等技術單位,也是少數同時具法規制定經驗與技術專長背景的專家。他在公部門投入農業行列,已超過40年。
「我對未知的東西都是很有興趣,好奇。大概試一百個我們想像中(育種試驗)理所當然的事情,大概九十九個失敗……我們試過才知道(沒掌握的原因),因為『未知』嘛。」在家中受訪的劉申權已經滿頭白髮,留長的頭髮扎著俏皮的短馬尾,對育種的好奇心仍然鮮活。
親近農村、感受土地,這樣的想望存在許多人心中,對於在臺北長大、生活、工作的邱照明和吳昭燕夫妻也是。6年前兩人毅然放下穿西裝開名車、透支健康的房仲業和設計工作,踏上下鄉尋找人生烏托邦的旅程,第一道現實關卡:沒土地、沒技術、沒資源的「三無農民」可以從農嗎?隨著主打親子體驗的農場經營日漸穩定下來,他們又給了自己第二道挑戰:當各地多元的農村小旅行正夯,如何真正把永續生活化的理念置入參與者的日常?這個答案還在生長,但兩人的故事,或許能帶給有志轉行從農的人一點力量。
農曆年節將至,也是公曆年初始,《農傳媒》專訪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他表示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很簡單,但「這樣不需要我當農委會主委,任何人都可以當主委!」
近一年沒踏入農委會主委會客室,「農為國本」四個大字仍沉靜懸掛牆邊,主位旁茶几擺著姿態瑰奇但色系低調的拖鞋蘭,預定專訪時間從下午三點半延到四點半,等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結束上一個會議已過五點,天色昏暗,陳吉仲卻不顯疲態,剛坐定就語出驚人炒熱氣氛:「你們想問什麼都可以問,第一個可以問說,一月中立法院會期結束後,我會不會在這裡?」
文學與農業,一個天真爛漫、一個務實勤樸,看似兩條平行線,卻在吳晟與莊芳華身上融會成耀眼的交點。隨著文學紀錄片《他還年輕》熱映所颳起的旋風,吹向了農業詩人投入社會運動的起點,源自於對家鄉土地的一片赤誠。
位於臺中市后里區的荃賀生技農場,現年29歲的農場主人林隺,從農將近6年,早已得到百大青農的肯定。從小看著父母種菇、未曾想過接手家業的他,卻在父親工作意外導致腦損傷後,靠著自學摸索經驗,一肩扛起了家中每天1,500公斤杏鮑菇的產能與銷售。
為了環境永續,他堅持不採用一次性塑膠袋裝的太空包,以可重複利用的厚質塑料瓶栽種,並積極優化生產環境,以次氯酸水取代傳統消毒藥劑,種出生產全程不用藥的有機杏鮑菇。
許多難關挑戰,但我們已一一挺過,將更加堅韌地迎接未來挑戰。延續去年【農業首長新年展望系列專訪】,《農傳媒》再次規劃農業部門首長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新春專訪,深入了解農業政策新布局。
「我只想回學校、打網球。」問起今年最想做什麼、最想推的農業政策?陳吉仲幽了一默,「最想做的事跟想做的政策是兩回事喔。」即將步入第四年任期,陳吉仲仍強調自己只有「兩個位子」,做完主委就是回學校:「我一定要講得很清楚,這樣才不會有任何的壓力,可以全力去做我認為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