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游 昇俯 第 76 頁
《氣候法》加快氣候變遷調適腳步 農業未來賣農產品兼賣碳權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黃德秀表示,對農業部門來說,相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草案,《氣候法》賦予農委會運用土壤、森林、海洋等自然碳匯源增加碳吸存之責,將「低碳飲食」概念入法,並要求政府各機關訂定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將「溫管法」5年一期改為4年一期,具體加速調適腳步。
10年磨一劍 「東海蔥王」獲十大神農 農藥減量栽培青蔥直送鼎泰豐
人稱「東海蔥王」的三星蔥農林東海,導入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技術栽培青蔥,善用微生物製劑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甚至蓋起智慧化網室防災損,讓高品質青蔥可直送米其林一星餐廳鼎泰豐。林東海2013年首獲「全國模範農民獎」,歷經十年努力,今年一舉奪下「十大神農」殊榮。
農委會主委專訪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水稻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但臺灣長期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糧價難以提高,農委會110年起實施「稻作四選三」政策,減少稻作面積及產量,在111年取得甜美的「收穫」,全年濕穀販售價格每百臺斤(刈)最高逾1,100元,創下近半世紀以來最高價,打破糧價長久低迷的局面。
AI智能辨識農耕地景獲國際銅牌獎項 特生中心:可望作為綠色給付、碳匯計算基礎資料
農委會特生中心與雲林科技大學合作,開發國際首創農耕地景辨識技術,2022年榮獲亞洲最大發明展「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銅牌獎;特生中心表示,目前辨識率達55%,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未來技術成熟,有望作為綠色環境給付或碳匯計算所需的生態價值評估基礎。
綠癌變綠金 小花蔓澤蘭變身抑菌清潔用品 7種產品即日開賣
小花蔓澤蘭有「綠癌」之稱,農委會林務局每年收購移除植株,已見成效,但移除植株焚燒或掩埋處理均會產生碳排,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與新創品牌「木酢達人」合作,循環利用移除植株廢棄物,研發洗衣精、防蚊液、除臭酚多精等7款產品,今(5)日對外販售。
紅豆價格回穩、產地每臺斤38元 農糧署:粒頭小、總產量估與去年相當
國產紅豆去年12月中至今年初進入產季,搶早種、早採收的紅豆「粒頭」明顯較小,起初產地價格只有每臺斤35、36元,但隨著產季逐漸量產、按節氣種植的紅豆進入市場,品質也逐漸回穩,今(3)日產地價已回升到38元。農委會農糧署表示,112年裡作紅豆種植面積較111年同期增加8%,但因籽實較小,估整體產量相當。
明年國產茶葉強制溯源 香菇、蒜頭、牡蠣也將比照禁混充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7)日表示,已有4千多家製茶場完成溯源資訊登錄,明年起消費者在市面購買國產茶葉,「絕對100%是臺灣的茶」;後續農委會將針對香菇、蒜頭及牡蠣開發產地檢驗方法,杜絕進口農漁產品混充情事發生。
112年綠色環境給付1/3起申報 轉作牧草、高粱放寬限制 停灌區一期作不可申報
農委會農糧署112年「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自明年1月3日起受理申報,因申報期間橫跨農曆春節,受理期限延至2月4日止。並且因經濟部與農委會已公告嘉南地區「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112年一期作停灌,提供停灌補償,停灌地區不得申報明年一期作(第1次耕作措施),僅能申報二期作耕作措施。
種苗場篩選無毒芋頭苗、農改場開發種苗消毒 田間芋苗幾不再染病!
農民栽培芋頭多以自留芋苗繁殖,常因母株致病性病原傳遞給子代,導致芋苗定植後染病,田間缺株率可達2成多,亦即有2成芋苗會染病死亡。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利用病害檢測技術篩選無病毒植株,繁殖健康種苗,可讓田間缺株率降至5%;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則開發芋苗消毒技術,大幅降低苗期發病,缺株率可降到1%。
2023農業新制02》國產茶葉強制溯源 年滿18歲可加入農會會員
為了防止進口茶葉摻混偽標為國產茶,維護國產茶業商譽,農委會農糧署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將茶葉納入強制溯源品項,112年1月1日起產製的國產茶葉,須依法標示產地,提供溯源農糧產品條碼(QR Code)、產銷履歷或有機標章等其中之一的溯源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