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游 昇俯 第 119 頁
只有鮮味沒有腥味 國內第一支大豆植物雞精 胺基酸含量匹敵傳統雞精
市面現有素雞精產品大多以菇類、中草藥製成,可發揮緩解疲勞功效的支鏈胺基酸成分很低,無法取代用雞隻做成的傳統雞精,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利用大豆富含蛋白質的特性,開發發酵技術製作「大豆植物雞精」,製成的大豆雞精支鏈胺基酸含量與傳統雞精相當,且富含天然鮮味與菇類香氣,口感如「香菇雞湯」,更勝傳統雞精。
歷經8年育成仙草「桃園3號」新品種 兼具親本高凝膠及香氣 產量更豐
夏天到了,仙草茶、仙草凍是膾炙人口的消暑聖品,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仙草新品種「桃園3號─仙豐」,此品種是以先前品種「桃園1號、2號」作為親本育成,兼具親本高凝膠能力及高香氣的特性,且植株屬半直立株型,方便採收,產量還比桃園1號、2號高出近5成。
鼓勵林產品取得CAS、產銷履歷驗證 林務局補助最高15萬元
農委會林務局預告訂定「林產品驗證費用補助方式」草案,未來包括規格材、木(竹)炭、醋液等林產品,欲取得優良林產品(CAS)及產銷履歷(TAP)林產品驗證,林務局補助驗證費用3分之2,補助上限15萬元。預告期限即日起至6月20日,收集外界意見,若無歧見,預告期滿即可公告施行。
學校午餐國產食材獎勵5月再加碼 落實食農教育 每月至少吃一次水產品
《食農教育法》19日正式三讀通過,為了提升學校午餐品質,增進學童飲食健康,行政院今(21)日拍板,自5月起,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三章一Q)食材獎勵金,從現行每人每餐6元提高到10元,偏鄉地區學校也從10元提高到14元,要讓學童每個月至少可吃到一次水產品;並且不只學童,也將學校老師午餐納入獎勵。
高油酸花生品種再一支 「台農11號」秋作產量多3成
花生儲存過久,油脂成分氧化容易產生油耗味,但花生油脂中的油酸(Oleic)成分愈高,油脂成分愈穩定,有助延長保存期限。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育成落花生新品種「台農11號」,油酸含量高達75%以上,耐儲放,有助紓解倉儲壓力、拓展外銷;並且跟國內主流品種「臺南14號」比較,台農11號秋作產量還高出3成多。
建構國產有機種子生產體系 種苗場首獲有機田區、調製場域雙驗證
秉持有機農業精神,有機農業的作物栽培應該連使用種子都是來自有機生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繼109年取得全國第一個種子調製加工場域有機驗證,今年再度取得專門生產種子田區的有機驗證,已採種生產完整驗證「生產場域」及「調製產線」的硬質玉米「臺農7號」種子,今年規劃增加高粱種子採種生產。
農委會斥資1億元補助大蒜省工機械 目標三年100%自動化
大蒜栽培耗費人工,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今(19)日於雲林縣東勢鄉舉行大蒜機械化作業示範觀摩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當場宣布,今年起啟動大蒜從播種、採收到烘乾全面自動化,將投入約1億元預算補助農民購置省工機械,3年內讓大蒜產業達到100%自動化。
《食農教育法》立院三讀通過 鼓勵地產地消 政府學校優先採用在地食材
立法院今(19)日在朝野高度共識下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依法將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等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政府、公營事業、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應優先使用國產食材明文入法,減少食物浪費、增進健康飲食、使國民免於飢餓,均訂定為政府義務。
批發市場強化疫苗接種規範 22日後打過3劑才可進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強化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規範,要求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人員接種第3劑疫苗追加劑。農委會農糧署表示,果菜批發市場人員屬第7類對象,農糧署今(18)日已函文各果菜及花卉批發市場共53處,要求遵照指揮中心規定完整接種疫苗,操作細節則由地方政府自定市場防疫指引辦理。
雲林縣率先補助可分解性農地膜 試辦100公頃每公頃3萬元
農民會使用農地膜作為抑草蓆,減少田間雜草生長,減輕人力負擔,但塑膠做的農地膜難回收,隨意棄置會造成廢棄物問題,燃燒則會造成空汙,雲林縣政府鼓勵農民使用可分解農地膜,友善農業環境,今年率全國各縣市之先,首度補助農民每公頃3萬元購置,試辦推廣100公頃。